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合肥全面启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2016-03-22 07:31:00
 

  合肥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发展规划,全面启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图为傍晚的巢湖美景。 经济日报记者 文 晶摄

  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全国重点防治的“三河三湖”之一,最大水域面积约825平方公里。多年来,巢湖的水质,不仅牵动流域内每一个人的心弦,也是历届政府关注的重点。2012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的完成,巢湖成了合肥市的内湖,合肥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发展规划,全面启动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14年,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效益也进一步显现。

  “河长制”为生态修复护航

  2月24日,记者驱车70多公里,沿着滨湖大道,从田园牧歌的东半湖到高楼林立的西半湖滨湖新区。一路上,左手边,是烟波浩渺的水面,早春的太阳照在水汽氤氲的湖面,水天一色,蔚为壮观;右手边,一会儿闪过农田,一会儿闪过村庄,正月里的红灯笼在“农家乐”的门楣上喜庆地摇晃着。微微起伏的山峦,鳞次栉比的高楼,由远及近,仿佛画中游。

  “再过一个月来,油菜花开的时候,那才叫一个美!”在巢湖市烔炀河湿地公园停车场门口卖荠菜的大娘不和我论菜,倒论起美来。巢湖市重点工程局水环境科科长姚俊杰告诉记者,烔炀河是巢湖的一条重要支流,在入湖口依照原有生态加以整修的这2万亩湿地公园,是通过水源预处理、人工湿地及河道原位自净系统的净化作用,去除河水中的氮、磷和有机质,使改善后的水质达标后进入巢湖。

  而在记者行车途中,龟山湿地公园、丁岗河湿地公园、孙村湿地公园、花塘河生态湿地工程、滨湖湿地公园……大大小小的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像一条璀璨的项链绕着巢湖,大大提高了巢湖支流入湖的水质,涓涓清流,终将为巢湖水质改善作出贡献。

  这些工程,正是合肥市总投资500亿元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的一部分。这项浩大的工程从2012年11月开始,分成5期实施,截止到2015年11月底,一、二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近140亿元。

  为了让治理成果出实效、见长效,2013年,合肥市在全国首创“河长制”,由各县(市)区、开发区党委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18条主要河流的“河长”。“河长”实行属地管理,对所负责河道日常管理、水环境持续改善和跨界断面水质达标承担领导责任。根据要求,各河长要组织制定并落实河道治理计划,负责河道的日常巡查与管理工作,推动本辖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河道治理中的有关问题。同时出台《合肥市“河长制”考核办法》,建立“河长制”巡查长效机制。随着管理向支次沟渠延伸,目前全市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已达120条。

  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下,2014年,巢湖流域11个国考断面7个达标,创历史最好水平。2015年以来,入湖主要干流水质进一步好转,共有77次国控考核断面达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次,未达标的大部分断面总磷、氨氮、COD平均浓度比上年同期下降。

  啃下面源污染“硬骨头”

  面源污染始终是流域治理的一大难题。

  在巢湖市中垾镇滨湖行政村,记者在银鑫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番茄大棚里见到了社长沈华宇,一见面他就跟记者大谈起“肥料经”:“过去我们这里是一油一稻或一麦一稻的生产模式,主要靠化肥农药,收入还低,一亩最多收入3000元。现在我们改成一季稻一季番茄,用有机肥,不仅肥料流失少,收入还大大提高,一亩能收入20000多元!”

  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副站长刘迎春说:“有机肥肥力长,肥效好,还不易流失。等番茄季节结束了,不需要另外施肥,接着种一季晚稻,晚稻品质也会更好。这种耕作方式克服连作产生的生理病害障碍,提高了中垾番茄的品质,我们中垾的番茄是申请了地理标志的,远近闻名!”

  据了解,中垾镇番茄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多亩,年产量达65000吨,主要销往合肥、芜湖等周边城市及上海、江苏、陕西等省市,2015年全镇番茄销售收入2.46亿元。

  巢湖边的农业耕作模式不仅有农民在自发地调整摸索,有计划大规模的专业实验也在进行中。在巢湖市烔炀镇唐嘴村西宋圩,总面积2500亩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正通过“一创、两减、三循环”的模式实验控制面源污染。“一创”即创新耕作制度,推广“稻鸭共育”等生态生产模式。“两减”,一是化肥减量替代;二是化学农药减量控害。“三循环”,一是构建“秸秆还田变肥”的农作物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二是构建“农田排水—生态拦截—农田用水”的水肥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构建生态农业“高技术—低污染—高品质—高收入”的效益良性循环体系,形成生态链、价值链、产业链循环发展的区域中循环。

  巢湖市农委菜篮子办公室主任余根山向记者介绍,根据安徽农业大学对项目的评估检测,生态种养,亩均减少氮磷肥使用量3.0千克,降低农药使用量30%,亩均增加收入300多元。化肥减量,氮磷肥总施用量较上年下降16.2%,亩均节约肥料成本15元。试验区100%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大幅降低对农产品和环境的危害,亩均节约生产成本40元。“这个实验项目到2017年结束,到时候我们就可以有一整套控制面源污染的有效方法了!”

  合肥市在《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产业布局优化、利用循环高效、产品清洁优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或许,烔炀镇实验区的经验将为此作出贡献。

  生态环保联防联控

  巢湖,虽是合肥的“内湖”,但不仅有裕溪口通往长江,还有万千“毛细血管”和周边流域“血脉相通”,更有大气、烟尘时时在没有阻隔地流动。因而,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从一开始就立足自身,同时也关注周边。

  合肥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率先达到95%;合肥是目前全国唯一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连续两年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千人大会”,编制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清单,出台年度考核细则,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主动战、持久战;大力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完善“户集、村收、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大力建设垃圾焚烧厂和固体废物处理厂;单位GDP能耗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

  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合肥市也深知,生态系统,规模越小越脆弱,规模越大,性征才越稳定。在生态环保联防联控方面,合肥市与合肥经济圈城市、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签订环境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共同面对环境问题。在合肥经济圈,推进环境同治,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实施区域内重污染企业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加快巢湖水利项目、大别山生态水源保护项目建设,开展丰乐河等20个中小河流治理。在长江中游四省会城市,推进“黄标车”数据库资源共享和核发机动车环保标志互认工作,加快建立环境信用“红黑榜”制度,推动建立环境信用信息共享互认机制。

  八百里巢湖,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还在加快。记者从合肥市发改委获悉,合肥市已会同巢湖流域其他4市梳理谋划产业升级、循环经济、生态环保等10大类367个项目,总投资4135亿元,为示范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与此同时,为加快推进合肥市1.14万平方公里全域生态治理,一个近1200亿元的环巢湖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一揽子计划也在谋划中。(经济日报记者 文 晶)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