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志愿者合法权益如何确保?
慈善组织应当告知风险,特定情况下应购买保险
进行灾后心理援助却因对方情绪不稳定而受伤;参与一线抢险救灾却因意外不幸受伤……一些志愿者在参加慈善活动时,却面临合法权益难以保障的尴尬。
针对这种情况,草案明确规定,慈善组织招募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应当公示与慈善服务有关的全部信息,告知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
除了告知风险,慈善组织还应当为志愿者参与慈善服务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在安排志愿者参与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慈善服务前,慈善组织应当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此外,根据规定,志愿者有权要求慈善组织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慈善组织应当无偿、如实出具。
7 捐赠多会不会被收的税也多?
捐赠财产做慈善活动将享受税收优惠
“捐赠40万元门面,过户要缴数万元税费”,类似这样的新闻让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原来做慈善还要缴税,而且数额可能不菲。对于这种情况,草案规定:“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同时,为了鼓励慈善活动,《慈善法》(草案)还用了专门一章对各种“促进措施”进行了规定。根据规定,慈善组织、受益人都将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对于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则明确将对之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来自企业和境外的捐赠,草案也作了规定:“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境外捐赠用于慈善活动的物资,依法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8 怎么避免慈善组织管理成本过高?
管理成本超过标准将被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整改
长期以来,个别慈善机构运营成本过高,过多善款被管理成本挤占,“养社会”变成了“养机构”,因而备受公众质疑。
对此,草案明确规定,慈善组织“年度管理成本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百分之十五。”不仅如此,草案还对慈善组织用于慈善活动的支出划定了最低标准:“慈善组织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开展慈善活动的年度支出,不得低于前三年收入平均数额的百分之七十。”
对于超过这个标准的慈善机构,草案也明确了法律责任:“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停止活动并进行整改。”
9 受捐人信息可以被随意公开吗?
慈善服务应尊重受益人人格尊严,泄露隐私将被责令整改
捐助者拿受捐者做宣传、受捐者个人隐私被公开,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对此,慈善法草案明确规定,开展慈善服务,应当尊重受益人的人格尊严。
另外,慈善组织如果泄露受益人个人隐私,还将由民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停止活动并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