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未落实的1.9万亿元去哪儿了?
2016-03-09 20:12:00
 

  张小济指着厚厚的一大摞报告,问周伯华1.9万亿元未落实到地方是怎么回事。 中国经济网记者佘颖/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佘颖)“周组长,有个数据我不明白。你当过省长,当过家,会看账,请你讲讲吧!”3月9日下午,政协经济界别37组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戴着眼镜,翻阅过厚厚的财政预算报告后,对小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周伯华提出了要求。

  “我看报告里写去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财政转移支付5.59万亿元,未落实到地方1.9万亿元。为什么呢?钱都去哪儿了呢?是一直悬着的,还是在财政部的账上趴着,还是在途?”张小济取下眼镜,认真地盯着周伯华,想要个答案。

  有尚未执行的资金 也有滚动投入资金

  这个话题立即引起了委员们的兴趣,大家纷纷交头接耳。

  “你们不要大惊小怪,这个数目基本正常。”周伯华赶紧解释说,“资金落实需要时间。比如2016年的财政预决算要这次人大会批准后才能执行,等真正落实到省里差不多要半年,所以的确会耽误一点时间。”

  从性质上看,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特别是来自各个部委的专项资金,更是规定得非常详细。但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又不能调整用途,就会造成有钱用不出去。

  同时,中央给到省里的专项资金不仅是当年的,某些历时数年的项目也会一次性拨付,当年没有花完的就趴在账上了。“也就是说,账上的钱不仅是当年要花的,这样大的国家、31个省份、数万个项目,滚动再投入、没有花完的资金才1万多亿元,并不算多。”周伯华开玩笑说,“据我了解,只有发工资的钱才不会结余。”

  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周伯华还回忆说,自己当年每到12月31日的晚上都要跟财政厅长一起对账,这一年该进多少钱,花了多少钱,数目都很清晰,不存在资金去向不明。

  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也表示,企业同样有滚动的项目资金,因为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够保证当年开工、当年完工。只要账目清楚就不会有大问题。

  提高使用率,建议完善项目管理 并提高一般预算比例

  虽然知道了钱去哪儿了,但委员们依然认为近两万亿资金未落实是一种管理上的低效能。

  “从某种程度上说,预算没有执行完毕不是节约,而是浪费。”傅成玉分析说,如果企业年初制定当年预算100亿元,年底只花出去70亿,那就意味着未来数年企业只能获得70亿投入带来的产出,发展落后于计划。而且,30亿元就这样白白趴在账上一年,没有发挥应有的增值效应。没有执行完毕的国家预算更是如此,意味着整个国家的发展都落后于预期计划。

  周伯华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第一是协调各部门的关系,让预算落实得更早。但他也承认,有时候资金进入滚动是因为项目进展缓慢,“我记得当年某地建一栋6层小楼,领导不催,一直建不完,一催,就完工了。”所以,他建议建立更为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宏观管理要活,微观管理要严。

  更直接有效的办法则是调整中央一般性预算和专项预算的比例,适当扩大一般性预算,由地方根据实际决定自行用途。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提出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三分之一,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周伯华表示这样的调整非常有必要。

  一场讨论听下来,张小济终于笑了。“我现在心里有点底了。”他说,“听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发债,我原本还担心地方政府手里没钱。原来咱们有存货呢。”他希望各地政府把这笔钱用好,因为这既是存货,也是活水,有利于帮助中国经济走出困境。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