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6日讯(记者 杨开新)“理论上,人们都承认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那么经济增长速度也应该有高有低才对。但我们事实上存在思维惯性,等到有一天经济增速从高速变为中高速时,不仅中国人不大适应,很多外国人也不适应”。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3月6日表示,虽然各种挑战客观存在,但中国经济前景依旧光明,这种信心建立在坚实的发展基础上。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右)在小组讨论时发言。中国经济网 杨开新/摄
陈健委员说,自己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经过认真分析的。一是因为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回旋余地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我们宏观调控还有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既要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着眼长远、留有后手、谋势蓄势。”陈健委员说,这说明若经济实在不行还有新招,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二是发展空间很大,比如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民生、社保等领域还有很大市场。“有位瑞士朋友对我说,很羡慕中国有那么多发展机会。在他们国家,煞费苦心想到个发展的点子和领域,可早就有别人做了。”国际国内的下行压力下。况且国际市场也很大,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大力“走出去”,大家可以一起做大增量。
三是我们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成为共识,将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他说,以前我们常讲鼓励消费,但拉动内需却不明显,这是因为我国其实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和需求不足同时存在,消费自然难以增长。大家需要的、市场没有的,都可以增加有效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经历了亚洲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等难关,但最后经过努力都成功迈过去了。所以不必放大困难。”不过,陈健委员也指出,我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少。比如,“以前股市杠杆过高,去杠杆是对的,但近来许多资金又跑到楼市,对经济平稳发展造成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他认为,下一步除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持稳定的国内环境,还要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一方面,要树立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要提高各方面工作水平。陈健委员语重心长地说,“一些工作‘太糙’就容易增加发展成本,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不能因为局部小问题拖累国家大局。”
代表委员小资料
陈健,男,于1952年7月生于浙江新昌,汉族,1976年1月入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毕业,高级国际商务师。2008年3月被任命为商务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更多报道请见“中国信心——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