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穆迪将中国主权债务评级从稳定变成负面。同日,穆迪将25家中国非保险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为负面。下调理由为:中国主权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表明中央政府向金融机构提供支持的能力总体上可能弱于穆迪此前的评估。
但市场对此却反应平淡,我行我素。消息公布当日,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股市则全线飘红。
从市场反应看,对于穆迪将中国主权债务评级展望至负面,穆迪对此最核心的论据是:中国财政数据走弱、外汇储备下降和推行改革存在不确定性。但即使欧美国家学者对此也并不认同。据报道,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执行董事richard soiey即明确表示,如果仅根据GDP增速降至6%左右就认为中国经济处在糟糕的境地,那肯定是无稽之谈。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澳新银行预计,市场对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反应不大。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称,穆迪下调中国评级展望的反应不会持续;澳新银行则表示,穆迪评级展望调整反应出的相关担忧并不是新消息。言下之意,在相同的理由下,穆迪给出了不同的评级。
对于中国的银行业,在此之前的2月29日,账号主体为“北京穆迪投资者服务有限公司”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众号的“行业评论”中,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评论有这样一段话:今年1月份新增贷款强劲增长对中资银行具有负面信用影响,因为这意味着信贷增速高于经济增速,而这对银行资本和信贷质量将造成负面影响。疲弱运营环境下贷款强劲增长显示银行放贷和风险管理标准放宽,尽管一些企业的流动性状况将从中受益。也许就是这样的思维,影响了穆迪对中国非保险金融机构的看法和评级。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段话中,也显示出了穆迪对中国的无知和自身逻辑的混乱。首先是中国人都知道,中国人讲究未雨绸缪、充分准备,各家放贷机构都有这样一个习惯,在每年的年底挑选、储备一批项目放在次年开年投放,这即有信贷额度的原因,也有各家机构考核因素的原因。因此在每年的一月,信贷投放都是相对比较高的。由此一个月的指标得出信贷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和风险管理标准放宽的结论,显然是不懂中国。其次是在这段话中,穆迪自己都承认一月信贷增长将使中国“一些企业的流动性状况将从中受益”,而企业经营状况的改良正是银行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真的不知穆迪得出相反结论的逻辑是什么。
百年穆迪在信用市场的话语权自有其成功案例的历史积淀,但是近年来,穆迪早已多次被打脸。 穆迪为啥被打脸?首先是其傲慢与自负造成的无知。即使目前,并没有哪个理论能够完全准确解释和指导全球任何一个不同经济环境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现象,更无须说预测。百年穆迪的成功自有其成功的道理,但穆迪的成功基于美国市场环境,脱离了这个环境,包括穆迪在内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是否对所评国家政治、经济、政策、法规、文化、人文、习俗等等有可能影响到经济现象的因素有充分和细致的了解?从上述简短文字中就可以看到,这应该是被质疑的重要一点。与此同时,近年来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与其成功历史积淀和市场垄断地位所培育的傲慢和自负,正在影响着包括穆迪在内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放下身段真正地去了解评级对象,这使得评级机构更难以真正了解被评级对象,从而得出准确的判断。
于此之外,另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利益面前评级是否能保持公正和客观?特别是在华尔街金融危机中,包括穆迪在内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让很多人质疑其是否因为利益原因影响着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市场中就有这样一个穆迪对德国再保险巨头汉诺威再保险公司强行评级的事例:穆迪给汉诺威发出商业信函,称愿意为其提供免费评级服务,并希望未来能为其提供收费服务,遭到汉诺威拒绝,但穆迪还是对汉诺威进行了主动评级,并连续两年给出了很低级别,并予以公布,汉诺威却坚持不付费。2003年,穆迪突然把汉诺威的债券级别降至垃圾级,引起了市场的抛售潮,最终汉诺威不得不接受穆迪的收费评级服务。事实上,有关评级机构利润来源的问题早已被市场质疑多年,面对利益,评级能否保证公正、客观?从对汉诺威强行评级,到华尔街金融危机中各方对评级机构的质疑,很难让人相信包括穆迪在内的美国三大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怎么评怎么说是穆迪的事,信与不信是市场的事。其实在穆迪此次对中国的评级中,即使再次被打脸,傲慢、自负的穆迪可能还会不以为然。不怕打脸可以,但是脸被打多了也就没脸没面子没人信了。因为“脸”也是一种信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