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中央财政存量资金2370亿元、能耗强度下降5.6%、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42万人、解决6433.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2月29日公布的这份2015年政府工作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表上,一个个数据展示了一年来政府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
“言出必行,说到做到。”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25项量化指标,24项均圆满完成,其中15项超额完成——过去一年间,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砥砺奋进中站上了新高度,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为世界经济的灰暗色调增添了一抹中国红。
■庄严兑现政府承诺
“从这份成绩单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央财政存量资金实际盘活量、铁路投资量、开工重大水利工程数量、粮食产量、能耗强度下降等指标均超额完成,兑现了去年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从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拼搏奋进的中国力量。”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
2015年,世界经济复苏持续乏力,国际贸易延续低迷态势,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国内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去产能去库存与稳增长、“走出去”与国际市场萎缩等两难多难问题更趋突出。面对复杂形势和空前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不断丰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创了发展新境界。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2015年,共解决23.8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解决6433.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25.1万公里,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783万套,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新农合补助标准达到390.24元,均超额完成任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
“这份成绩单再次表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它给国际社会唱衰中国经济做出了有力回应,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 用改革办法解决发展难题
困难和挑战面前,如期兑现政府承诺,取得这样一份成绩单,着实不易。
国务院督查组去年年中赴各地各部门实地督查,对发现的问题列出清单,明确时限、落实责任、逐项整改、一抓到底。各部门勇于创新,着力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一年,党和国家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保持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就业指标顺利完成得益于经济仍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更得益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改革创新红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社会活力,去年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都在1万户以上。”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指出。
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2015年,我们实现了年度减贫1442万人的目标,‘啃’下了年度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分析指出,“这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离不开逐步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更离不开精准扶贫、扶贫到户到人的有力探索。”
现阶段,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大。“用硬措施应对硬挑战。”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指出。2015年1月1日,新的《环境保护法》开始实行,用铁腕治污来推进绿色发展,去年各地共对163个市开展了环保综合督查,对31个市进行了约谈,对20个市县实施了区域限批,对176个问题进行了挂牌督办,推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减少的目标超额完成。
■ 在世界经济波动中保持定力
海关数据显示,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传统竞争优势弱化等因素影响,2015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4.5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其中出口下降1.8%。这也是25项量化指标中唯一没有完成的。
“对进出口指标,我们应客观理性分析。在去年全球贸易出现两位数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降幅远远低于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全球的贸易降幅速度,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和出口大国地位,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由12.2%提高一个百分点,超过13%。”牛犁说。
“中国的外贸仍然是一份满意的答卷。”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国新办日前举行的发布会上说。
透过表象看实质,2015年是我国外贸在全球份额提升最快的一年。全年货物贸易顺差达到5930亿美元,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进出口7130亿美元,增长14.6%,占全球比重和中国外贸比重实现了“双提升”。
透过数据看结构,新的外贸动能已经在积蓄实力:一般贸易和民营企业出口保持增长,成为拉动出口的主要力量;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增长,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进展,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保持增长;新型商业模式保持快速增长;进口仍在低位运行,但质量效益提高。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没有变。”张立群指出,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的推进,促进区域合作、推动企业“走出去”成为各地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要坚定信心,顺应趋势,用好战略机遇,促进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新的飞跃。”牛犁说。(本报记者 李 慧 张 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