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业协会日前发布最新的2016年1月份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资产合计7.25万亿元,其中货币基金净值规模近4万亿元,占比超过55%,在五大类别中独占鳌头。而包含分级基金在内的权益类产品规模迅速下降至6035.94亿元。这是自2015年7月份以来,公募基金第二次出现资产净值总额大幅下降,环比上月缩水逾1万亿元,也是自去年6月以来,权益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之间的“跷跷板”效应进一步放大。
在看待这些基金规模和产品结构变化时,部分激进的投资者简单将好恶和业绩绑定,开始“嫌弃”规模下降的基金品种。有人认为,分级基金这类杠杆产品助涨助跌,让投资者蒙受损失,导致基金规模缩水,理应取消之;也有人认为,过多发行所谓的创新产品扰乱了投资者判断,让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增多,影响了业绩和规模。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合理因素,但更多的是对创新型基金产品和中小基金公司的歧视,不应成为投资者面对基金规模和产品结构变化时的主流观点。
从产品看,影响基金规模和产品结构的因素有很多,基金规模与市场、管理水平、营销水平等密切相关,与产品本身没有必然联系。分级基金可以有相对稳健的业绩和规模,转债基金的规模也会有大幅波动。诞生数十年的美国共同基金产品丰富,杠杆产品更多,但并没有因此成为基金市场发展的绊脚石。而我国公募基金规模下降并非首次,在联接型基金、互联网宝类基金创新作用下,我国的基金规模也曾大幅增加,固收类基金和权益类产品的规模也曾互有涨跌。
从行业发展看,由于营销、投研实力等条件有限,中小基金公司目前没有能力在整个产品链上与大型基金公司展开正面竞争,要打破现有的行业格局必须加快创新,走“精品店”路线。而像分级基金、打新基金、宝类货币基金这样的创新品种,正是“精品店”们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由此看,适度加快发行频率是适应市场的综合考虑,出发点并非改变基金产品结构,更不能就此背上基金规模缩水的“包袱”。
随着政策、产品创新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基金经理不再是万能理财产品的代理人,基金产品工具化正在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理性看待公募基金规模缩水,才是成熟投资者应有的风度。(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