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按照IMF统计口径测算,2015年中国宏观税负30.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胡乃军在《我财经》节目中表示:“事实上我们宏观统计年限里面统计的数据是在20%左右,而IMF公布的数据是30%左右,因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里,把土地出让金等收入也列入政府财政收入,所以这几万亿一下子就拉了将近十个百分点。土地出让金应该是国有土地的70年租金,只不过是一笔性的支付给政府,所以应该列为政府财政性收入,IMF的统计口径相对来说,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胡乃军认为,政府财政收入不能简单来看高还是低,关键是看宏观经济的四个方面,就是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物价水平可控、合理的就业水平,以及平稳的汇率和国际贸易,只要这四个目标实现,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关具体数据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
“近年来,政府不断的减轻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尤其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群体,确确实实已经出台了很多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刺激和促进经济发展。因为政府财政收入随着经济涨,只要经济有活力,政府财政收入不需要担心,维持在目前的情况是不错的。而且‘十三五’规划写的非常明白,就是整个政府财政收入占宏观经济水平的比例要保持稳定,所以未来更加关键的是要促进经济的发展。”胡乃军说。(中国经济网记者 项佳丽)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首先,来看财经今榜的头条新闻。
宏观税负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据中国新闻网报道,按照IMF统计口径测算,2014年、2015年中国宏观税负分别为30.5%、30.1%。专家认为,总体看,中国宏观税负低于世界平均38.8%的水平,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42.8%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34.4%的水平(2013年)。
进入2016年以来,减税降费力度依旧不减。财政部已取消、停征和整合部分政府性基金项目。将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为零;停征价格调节基金,等等。财政部表示,下一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将在认真落实已出台的支持小微企业、鼓励创新、改善民生等减税降费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实施减税降费措施,激活经济增长动力,支持经济结构性调整。
【点评】胡乃军
【追问】中国宏观税负并不算高,但数年来一直引发热议,究其根本,在于税负数值与人们的感受不符。分析认为,中国当下的税负痛苦感(TaxMisery),其实不来源于税收本身,而是各种名目的收费或罚款往往形成了收费部门的部门利益或者地方政府的非税财政收入,成了老百姓的隐性税负。对此,您是否认同?
相关文章:
[我财经]艾学蛟:证监会换帅倍受期待 新主席应烧好“三把火
[我财经]艾学蛟:新城市规划可防官员任性 交通望“死而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