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新春走基层”,我们到了大兴安岭深处的一个农场。只有6户人家的村落,却发展起了旅游。那是6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木栅栏、砖瓦房,在零下40多度的气温中,用柴火烧着东北传统的土炕。大山深处的住宿条件,和一些地方的农家比起来都有些简陋,很难与“旅游接待”联系起来。这里会有“新闻”吗?我进村之后,心中多少是有些忐忑的。
那晚,我们住在一户伐木工人家。淳朴的伐木工人把火炕烧得很热。坐在热炕头上,我们听到的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主人是一位老伐木工人的后代。他父亲在大兴安岭的伐木声中奉献了一辈子,他扛着父辈的锯斧进山伐木10多年。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之后,伐木量大幅减少,去年又实行全面禁伐,伐木工人在林业转型的步伐中,遇到了就业困难。这些没有多少文化、也不懂更多技术的伐木工人,不靠不等,开始寻找出路。他们重新打量自己熟悉的兴安岭,发展起了旅游。在这里,让我们感动的不是旅游发展取得多大进步,而是那种奋力转型的努力和伐木工人的坚韧。这不是最好的“新闻”吗!
经济转型给社会带来不同变化,具体到每个个人、每个家庭,都是艰难而迫切的改变。可以说,转型是有成效的,而这种成效才刚刚显现,很有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味。生活中很多平凡的故事,虽然蕴含着春的气息,但大都没有“乱花迷人眼”的鲜艳,甚至还透着寒意。“春自天涯悄悄来”,作为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群众中,把我们的情感和他们贴得更近一些,切身去体会和感受人们的努力,才能从平凡中看到变化,在寒风中听到春的脚步。新春走基层,又给我们上了一次“新闻课”。(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