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专家:经济增长向“L”型转变
2016-02-22 07:13:00
 

  ■本报记者 傅苏颖

  “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真正原因是中国企业不愿意投资了,是因为生产力下降,比较优势下降,竞争力不够,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2月20日在由证券市场周刊举办的第十五届(2016)远见杯—全球宏观经济预测春季年会上表示。

  蔡昉表示,目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劳动年龄从2010年开始出现负增长趋势。从劳动力供给、资本回报率等指标来看,潜在增长率是下降的。“这个变化是阶段性变化,因此我们看不到‘V’字型变化,没有触底回升的转折点,而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L’型的变化趋势。”

  蔡昉表示,如果改革有不同组合,比如提高生育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劳动参与率等等,就会有不同结构的潜在增长率,最好状态下,经济潜在增长率就会很接近“L”型,有一定扬起,因此改革着眼于提高劳动参与率和潜在全要素生产率,最终能实现提高潜在增长率。

  “盘活存量在提高经济潜在经济增长率上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同一场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认为,2016年投资仍然是关键,尤其是通过金融来支持实体经济,这与25年前不同的是,目前的改革是要培育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政府引导盘活存量资源方面,徐洪才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根据面临全球价值链分工和产业结构对现有产业主动对外开放;二是商业银行要走出去;三是资本市场应该有所作为,比如加大并购重组;四是要开展金融创新,尤其要推进资产证券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在会上表示,在目前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中,缺少了减税环节。他表示,减税应该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国应该考虑总量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减税,减税才能促进企业增加外贸出口、增加就业,才能提高居民消费比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证券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