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十万火急!1.7万家私募紧急保命 他们能过关么?
2016-02-19 09:18:00
 

  私募“保壳”大战已然打响,基金君的朋友圈里,券商、期货等时不时各种低门槛成立私募基金的消息刷屏,众私募也纷纷咨询“保壳”事项。

  这边,券商们纷纷祭出“保壳”大招,100、200万就能成立产品,收费从低,还可以货比三家。那边,有的私募果断说要保,“壳”没了再申请太难,有的则还在犹豫,怕保壳产品影响业绩,也有的还耐着性子看事态发展。私募对哪类产品能算、保壳的意义、保壳以后该怎么办等诸多问题,存在困惑。

  “保壳”大战开启私募多咨询

  “关于私募资格的最新规定:1。新注册,6个月内发产品;2。登记满12月,2016年5月1日前发产品;3。登记不满12月,2016年8月1日前发产品。逾期未发行,协会注销私募资格。欢迎各机构联系我发产品。”这肯定是近期大家看得最多的关于“保壳”的广告。

  基金君找了几位券商朋友了解一下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开年以来咨询保壳、想要发产品的私募络绎不绝,券商为了吸引私募来自己这边“落户”,在发行门槛、费用、流程等多个方面都为私募开绿灯。

  “以前大型券商给私募发产品,都要求在1000~1500万或以上,现在200万就给发‘保壳’产品,小券商更低,100万就给发产品,都没有底线了。”北京某大型券商营业部人士告诉基金君,开年以来咨询“保壳”的私募特别多,他们连续两天开会,确定规则后就开始做业务,给私募发要素表、洽谈等等。

  除了大幅降低产品发行规模的门槛,券商在收费方面也从优,私募可以货币三家。这位北京营业部的私募销售人士说,他们现在200~1000万规模的产品,算上托管、外包费和一些技术性费用,总共是3万,1000~3000万是6万,而3000万以上的产品则是千二的费用。“如果有很多私募因为保壳,要做最基础的事。数量多了,我们可以做成程序化的事情,1个和10个一样的工作量,相对而言费用就降低了,比起以前独户独做会省很多。”

  华南另一家大型券商营业部人士也说,他们对于“保壳”产品,目前收费最低门槛是5万元,2000万以上的则是千分之二点五。

  此外,北京券商还表示,产品形式、服务上也会尽量解除私募的后顾之忧,比方此类“保壳”产品可以设成无封闭期的,后面私募不想要随时可以解散。

  券商发行产品的门槛是低了,但200万的资金哪里来?券商也说,这类“保壳”产品,一般都要私募自主募集,券商一般不帮忙募集,“除非产品特别优秀,像这种百万千万的产品,我们基本都不会给募资,私募自有资金或找几个朋友都能解决,毕竟资金量比较少,比较好凑。”

  但券商也给了比较诱惑的后期优惠条件,以前他们会要求私募有千万以上的产品在他们那边跑业绩,得到认可才帮忙募资。但现在先轻松发一个200万的产品,跑出好业绩同样算数。

  基金君疑惑,为何现在券商愿意承接这种没有太大“赚头”的“保壳”业务。前述北京券商人士说,券商希望先通过小的产品,抢占私募资源,现在发小产品“落户”券商后,后续有可能发更大的产品。

  私募几大困惑待解决

  基金君盘点了一下,近来有“保壳”需求的私募,大约有几类:一是新成立的小私募,募资能力不强;二是大私募为了业务需求、避税等新注册的“壳”;三是以往没有做阳光化产品的私募。

  多数私募对“保壳”是比较坚定的,发200、300万的产品问题也不大,但基金君发现,这些私募其实想法也都不太一样,并且对“保壳”存在诸多困惑,比如哪些产品能算数、“保壳”产品意义何在、“保壳”产品发了后怎么办、如果不“保壳”以后是否还好申请资格等。

  深圳一家小私募市场人士告诉基金君,公司备案不久,原来一直没有成立产品,做一些外包业务。他们认为,如果为了“保壳”去成立产品,实际意义并不大,而且现在市场不好,募集资金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就算做了“保壳”产品,还要出具法律意见书、办理备案等,后续私募基金维护的成本也很高,都是比较麻烦的事情,“我们还有一点宽限期,打算再等等。”

  北京一家业绩较好的私募,因为税收问题,在外地注册了一个“壳”公司,目前还没有发行产品。公司市场人士向基金君表示,现在他有点左右为难,要是现在为了“保壳”发产品,势必会影响公开业绩;但是不发,又怕以后申请资格的要求更加严格。从现在监管趋势来看,从严的可能性很大,以后再申请私募管理人不一定容易。

  相比他的犹豫,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则比较坚决,渠道总监说,“‘壳’是一定要保的,现在越来越难申请新的”壳“了,而且我们募资也不难,先保了再说。”

  还有一些私募比较困惑,原来在信托、基金、证券、期货资管等渠道担当投资顾问的产品能否算数。这两天券商、期货等渠道也在疯传备案“顾问管理”类型私募基金也算发行过产品,给渠道当投顾,渠道可以帮忙完成备案,实现“保壳”。基金君去查询了一下,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分类公示”一栏,里面确实有“私募证券基金(顾问管理)”一项。但是具体现在的备案产品是否非要自主发行,投资顾问类算不算,还不得而知。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现在私募“保壳”行动如火如荼,看似只要能凑到100、200万发行产品,就能避免被注销私募管理人资格。但实际上并非那么容易,一方面,券商会对私募进行资格审核,同时协会也要求私募出具法律意见书,还要通过协会严格的审核,才能最终实现产品备案。“因此,这一战下来,估计会有一大批私募仍然会被注销资格。”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