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网络支付小心信息泄露风险
2016-02-18 07:19:00
 

  本报北京2月17日电 (记者王观)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网络支付方式不断创新,不少违法犯罪分子利用新型支付方式不为人们熟悉的特点,用木马病毒、电信诈骗等方式窃取个人金融信息并实施诈骗。这类案件隐蔽性较高,为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现总结风险案例,并由央行有关人士做出风险提示。

  2015年9月18日,消费者田某电话咨询某银行,称其白金卡账上余额不符。经查询,田某自2015年9月17日起陆续在网上银行、支付宝等渠道发生扣款6笔,金额合计3716.30元。经调查得知,田某因点击了手机上陌生的藏有木马病毒的网络链接,致使个人的卡号、电话号码等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导致资金被转出。

  央行有关人士提示,对于活动获奖、邀请查看相册、积分兑换等链接类信息,不要随意点击进入,若有疑问,请通过官方公布的客服电话进行核实确认。资金被盗后,及时与发卡行联系,进行银行卡挂失和账户冻结,同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按照公安机关和发卡行要求进行后续处理,并养成定期更换账户密码的习惯。

  央行有关人士提示,客户应对不同的交易场景及设备设定不同的支付限额,采用不同组合的支付验证手段。对于金额较大、风险高的交易尽量采用强度较高的安全保障措施。

  此外,央行有关人士认为,金融机构在日常营销中,应加强安全用卡方面的宣传,提示消费者安装手机杀毒软件,不要下载不明来历软件和轻易点击任何链接,提升消费者安全用卡的意识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出现盗刷事件后,应主动提示消费者尽快挂失银行卡,清理手机病毒阻断信息继续泄露,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向非银行支付机构投诉。

  非银行支付机构方面,应加强规范化管理。支付机构应引入多重安全验证方式,对于小额支付可支持消费者采用较简单的交易安全验证手段;对于大额支付应要求消费者采用安全保障高的交易验证手段,有效防止消费者因不慎遗失个人金融信息而导致的资金安全漏洞。鼓励支付机构向客户提供账户资金安全保险服务。消费者在接受支付机构支付服务时,建议购买账户资金安全保险,资金财产遭受损失后应注意收集相关证据,启动理赔程序,尽可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人民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