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记者调查朋友圈“心灵鸡汤”:励志类转发频率最高
2016-02-16 13:09:00
 

  朋友圈里,你最爱看什么?近日,某跨国调研公司连续第三年发布了《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报告中称,2015年,已有51%的中国城市居民成为社交媒体用户,这些用户一年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达292小时,平均一天要打开微信14.5次。而通过分析50个最大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26202篇文章,报告得出结论,与去年比较,“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变得特别受欢迎,50个最热门公众号中有19个是情感类,而去年只有3个;26202篇文章中,心灵鸡汤类信息占了34%。“心灵鸡汤”为何如此受欢迎?对于鸡汤文,大家又有着怎样的看法?记者进行了采访。

  励志、爱情、友情

  最受欢迎

  记者对自己朋友圈的几位联系人进行调查发现,励志的鸡汤文最受欢迎,其次是爱情和友情类,所转发的鸡汤文与其所处的情感状态基本一致,心情抑郁时,更爱看鸡汤文并转发至朋友圈。

  唐小姐的微信里关注了20个公众号,其中,情感类的公众号约有七八个,如“治愈系心理”、“睡前说晚安”等,“每天晚上人民日报推送的‘夜读’文章,我基本上都会转发,尤其是一些励志的,有段时间我刚换工作,状态不好,没有激情,意识到这点,我就拼命刷‘鸡汤’给自己打鸡血。”

  季先生也比较喜欢励志类的鸡汤文,“这两年市场不太好,我很焦虑,看到朋友圈里好的奋斗文我就特别有感触,提醒自己振奋精神。”

  90年的小蔡比较倾向爱情和友情类的“鸡汤文”,“可能因为自己处于情感空窗期吧,周围的朋友也都找到了另一半,有些鸡汤文跟我的情感观还挺一致的,像‘爱,不能将就’、“女人要经济独立”等,这些我都比较喜欢。”“还有一些友情类的,像年前我刚看了一篇‘6人以上的无效聚会,没必要应酬’,让我反思朋友关系,挺好。”

  “鸡汤”是褒义

  还是贬义?

  记者发现,有网友总结了朋友圈几大烦:鸡汤、代购、算命、集赞、晒娃、自拍、秀恩爱。其中,“鸡汤”位列第一。

  “看了又有什么用呢?最终也没能给出个方法。”张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个比较理性的人,“看了很多求职的、励志的鸡汤文,就给个故事,讲两句人生哲理,有些逻辑归因都无半点关系。”小刘也认为,“我们现在提到‘心灵鸡汤’就是个贬义,有时候还会跟朋友调侃‘你是心灵鸡汤看多了吧,一点儿都不现实’。”

  记者发现,有知乎大神对“心灵鸡汤”作了评价,“先讲一个故事,再给一个结论。故事本身并无逻辑,结论也非真正的公理。但是讲故事和讲道理的人总是一副‘我领悟了人生真谛现在传授给你’的样子”。

  也有网友表示,“心灵鸡汤”也有用,但“不要把‘心灵鸡汤’当段子看,要有所思考和升华,也不要经常看,鸡汤是用来雪中送炭的,大热天的,还总送炭,你自然会厌烦的。”还有网友表示,“我不排斥鸡汤,只是反感被迫在微信群里喝鸡汤,微信群里都是朋友,如果一堆朋友成天告诉你人生应该如何如何,那就太无趣了!”

  10年前励志歌

  是最好的鸡汤

  相比现在朋友圈转得较多的情感类鸡汤文,沈小姐告诉记者,“其实,十年前,没有朋友圈,一首音乐就是一碗鸡汤。”

  “那时,我上高中,每天下午两点,校园广播里就会放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尤其是听到‘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时,想想又一次考差的成绩,立马打了鸡血,安慰自己,我会‘飞过绝望’。”沈小姐感慨,“也许是因为单纯吧,歌词里就是当时奋力高考的心路历程,还有《奔跑》、《阳光总在风雨后》,那时候的MP3里满是这些励志歌。”

  “还有《读者》、《意林》,每个月一出,我必买,寻找这些暖心的励志小故事,比如某个孩子之前很穷,后来经过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梦想,哈哈。”李小姐表示,高中时,光是摘抄这些期刊上的励志句子、人生真谛等,她就有厚厚的三大本,“一方面鼓励自己,一方面可以用在作文考试中,感化判卷老师,得个高分。”“那时候,‘心灵鸡汤’ 绝对是褒义的,因为是必需的‘营养’。”

  全民焦虑

  渴望“安慰剂”

  为什么微信会变得越来越感性?鸡汤文为何能够占领朋友圈?对此,南京市12355心理咨询热线专家文清表示,“这与大的社会生存环境相关,转型期,各项制度的改革会带来一定的焦虑,所以人们渴望获得一剂‘安慰剂’让其放松,‘心灵鸡汤’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她还告诉记者,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鸡汤文越来越泛滥,也会让人从心理上麻痹。“这也是现在大家认为‘心灵鸡汤’是个贬义词的原因,只能对心灵进行‘安慰’和‘按摩’,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如同‘空气净化剂’净化了空气,而雾霾仍在。”对于“心灵鸡汤”的褒贬争议,文清还解释,这与人的成长阶段也相关。“鸡汤文提供了一种向往,一种理想的状态,心智未发育成熟的人,往往更坚信文中理想的实现,而成熟理性的人,则更倾向于找到解决方法去行动,所以认为其具有贬义。”

  她还表示,感性的人更喜欢喝“鸡汤”,“分享至朋友圈也是他们表达话语的一种方式,因为现实生活状态中的无助,有了新媒体平台,他们对于鸡汤文中的情感认同也是一种表达,顺便也可以刷下存在感。”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金陵晚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