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以梦为马:引力波打开了曾被锁死的世界
2016-02-16 07:25:00
 

  大年初五那天,我供职的北京青年报出版了它的第10000期报纸。在纸质媒体处境低迷的时期,这个带有节日意味的出版日期并没有引起像样的关注。就连我这样的内部人,在看到报头下那一长串数字时,心情也是复杂的。一万期报纸,既记载了一代代北青人的光荣与梦想,又承载了媒体人的辛劳与失落。在万物皆媒的时代,纸,正在慢慢变成一种奢侈而高贵的介质。在纸上究竟应该印刷什么,似乎也成了一个难解的哲学命题。

  大年初五这个本来应该迎财神的日子,一个与财神八竿子打不着的话题却风靡了朋友圈,美国一个科研机构宣称,他们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而且是两个黑洞在融合过程中所激起的引力波。尽管绝大多数国人此前对引力波一无所知,仍无法阻挡这种抽象的涟漪从科技领域向社交领域扩散。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文化现象。无知不仅没有成为社交传播的障碍,反而成了一种放大器。人们用狂欢的态度为一项科技发现加冕,一方面搬运着陌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传递着兴奋感,仿佛在共享某种神秘的荣耀。

  作为资深文科生,我对理论物理最早的兴趣来源于《时间简史》。在读完那本有史以来最畅销、最激动人心的科普著作之后,我又一鼓作气读完了第一推动丛书中的大部分书籍。诚实地说,因为没有数学和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我基本上是用读小说乃至读诗的方式去阅读它们的。有没有读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隐约窥见了宇宙的壮丽与秩序,感受到了大自然难以理解甚至难于想象的一面,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怎样才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更富禅意的科学了,也没有哪个诗人在想象力方面能和爱因斯坦、薛定谔、霍金等人相比。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用光子从粒子层面锁死了地球人的基础科技,导致地球文明再也不能进步。如果把这看作一个寓言,就会发现,大自然类似“锁死”的情形无所不在。黑洞就是一个典型的锁死结构,观察者无法知道黑洞“视界”之内的情况,在黑洞里面,已知的物理定律甚至都是失效的。引力在很长时间里同样也处于“锁死”的状态,尽管从牛顿开始就知道引力的存在,尽管广义相对论揭示了引力的真相,但爱因斯坦本人都曾认为引力波是不可能被探测到的。但是,梦想的力量是那样强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在遭遇多次幻灭之后,终于得以与引力波这位低调的女神直接晤面,并从她那里获知了宇宙的大量奥秘。从引力波里,人类了解到13亿年前宇宙历史的一个微小片段,知道曾经有两个黑洞相互缠绕并最终融合在一起。设想一下,如果科学家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提高,会不会就能探测到宇宙大爆炸时的原初引力波呢?宇宙的起源会不会像一幅油画那样,坦然地展开在人类面前?倘若果真如此,科学、哲学、神学和人类生活该发生怎样深刻的改变?

  引力波有什么用?它连一小片面包也烤不熟。从人类已有的科技水平看,思考引力波的“用途”似乎都是一件困难的事。它能开启时间旅行吗?好像不行。它能推动大统一理论的进展吗?好像也不行。但引力波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看待宇宙、看待人类自我的方式,这种改变不是一种简单的进步,它是革命性的。一扇窗户打开了,曾被锁死的世界再也不会关上,人类所居住的房间也拥有了绝然不同的风景。人类得以倾听永恒的咏唱,人类的精神由此被深深耕耘。至于引力波怎么被运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那已经是非常次要的问题了。

  引力波是一种古老的存在,它的被“发现”,意味着人类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文明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有双重性。首先它表明,人类拥有了思考存在本质的更强大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展现了梦想的神奇力量。正是借助梦想的翅膀,人类得以翱翔于时空的深处,得以捕捉那不可捉摸的事物。和所有的梦相比,这样的梦最为绚丽。

  下一次,当你“看见”群星的时候,你要记住,你已经能够“听见”它的歌唱。天空一无所有,但它有了新的意义。(作者:蔡方华)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