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战略支援部队:提升新质战斗力
2016-02-14 05:58:00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我军领导指挥体制的一次重塑,是我军作战力量结构的一次重塑,是我军新质战斗力的一次重塑。

  2016年,一支新型作战力量——战略支援部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习主席向新成立的战略支援部队致训词时强调指出,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

  战略支援部队在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将会承担怎样的职责和使命?日前,《经济日报》记者深入这支部队进行探访。

  打造新型作战力量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军事技术的革命性创新。短短数十年,平台、传输、感知、控制等一系列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了质的跃升。

  进入21世纪,新军事革命的冲击波汹涌而来。特别是随着信息、智能、隐形、纳米等战略新兴技术的持续突破,新型作战力量成为军事能力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军事强国竞争的新“宠儿”。

  面对这场新军事革命的汹涌浪潮,谁洞察先机、顺势而为,就能抢占潮头、赢得未来。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果断决策组建战略支援部队,打造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并将其作为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千钧重担落在了这支年轻的部队身上。

  围绕加速培育新质作战能力,他们确立了技术武器化、力量体系化、能力实战化的发展方向,以进入战备为指标,分阶段推进实战化能力建设。记者在战略支援部队采访时了解到,过去许多摸惯了键盘鼠标的科技专家穿上作训服、走上练兵场;曾经束之高阁、停在纸上的科研成果,被带到了武器装备研制试验现场和部队演习训练场,成为提升新质作战能力的“倍增器”。

  没有高度融合,就没有联合作战

  2011年5月,美军击毙本·拉登的作战行动,为世界各国军队上了生动一课。表面看来,是两架“黑鹰”直升机和24名“海豹”突击队员在执行任务,实则依靠背后一个庞大系统支撑:若干颗侦察和通信卫星、一架担负实时传输和无线监听任务的隐形无人侦察机、多架空中待战掩护的F/A-18战斗机、一支担负战略支援的航母编队、两个中亚基地和五个指挥中心,以及近万名各类支援保障人员……

  这种小规模行动、大体系支撑的作战形式,充分展示了现代作战的制胜机理——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

  “没有高度融合,就没有联合作战。”军民融合是信息化战争的“天性”。据统计,近些年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军事专用技术比重越来越低,目前已不到15%,军民通用技术已超过80%,军队信息化建设80%以上的技术均来自民用信息系统。

  围绕实现军民融合,战略支援部队领导提出,要从规划、机制、资源、项目、运用和人才等方面持续推动深度融合。开局之年,部队谋划建设的多项战略工程中,已经出现军工企业、科研院所专家的身影。一座立足部队、面向全国的“云智库”凝聚起强军兴军的智慧力量。

  抢占军事战略制高点

  作为一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战略支援部队从出生起就带着独特的创新气质,把创新视为抢占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的动力之源,聚力打造新型作战力量的作战理论、组织形态和发展模式。

  正如马汉的“海权论”奠定了海军战斗力生成的基础,富勒预言了坦克将引发战争艺术的革命性变革,杜黑的《制空权》将空军引入现代战争舞台,理论创新已成为新型作战力量的先导和重要标志。

  近几十年来,军事理论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军事理论的先导周期大大缩短,前瞻预测成为军事理论创新的强大生命力。新型作战力量已由过去基于技术的“实践推动”转向基于理论的“主动设计”的新轨道上。

  记者了解到,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坚持在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技术手段上寻求突破,研发的某新型作战装备已通过初步评估,作战效能已经达到国际同类装备先进水平。

  大数据、云计算、3D打印、纳米技术……一项项新技术成为这支新生部队的杀手锏武器。围绕加快部队职能转型、积极适应使命任务拓展,战略支援部队紧跟世界军事革命发展趋势,超前谋划新型作战力量布局,确立自己主导的“战争规则”,实现非对称竞争优势,抢占军事战略制高点。(经济日报记者 姜天骄)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