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余额宝横空出世之后,各类“宝宝”产品、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快速崛起,面对存款、理财、贷款等业务的冲击,各家银行纷纷反击,探索互联网金融转型道路。近日工商银行对e灵通理财产品进行升级,用户在融e购平台购物时可直接用理财余额支付。但分析人士认为,这一升级创新性不足,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转型步伐缓慢,大多是借鉴他人成功基础进行复制。究其原因,银行内部体制僵化是关键问题。
工行推理财余额直接网购
P2P、众筹等诸多高收益的产品不断涌现,而互联网金融的鼻祖“宝宝”产品的热度逐渐降低,各款“宝宝”产品收益的趋同让各家机构更加关注流动性。工商银行日前将e灵通进行了升级,e灵通理财余额可直接在工行旗下电商平台融e购网购时使用。
据了解,e灵通是工商银行创新推出的、基于互联网理念的净值型现金管理产品。用户购买e灵通理财产品后,在融e购购物时,可以不用赎回e灵通,而是直接用理财产品进行支付,且不受时间限制,随时购买随时支付。使用体验如同用户使用余额宝,在天猫、淘宝等平台进行购物。
工商银行人士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一方面为e灵通的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加强工银理财的互联网属性;另一方面,将提升融e购平台的整体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与体验。
融360分析师刘银平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探索互联网金融的过程还是比较积极的,但融e购可用理财产品余额直接网购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早已存在,所以工行这一行为并非创新。而且与其他电商平台相比,融e购并无明显优势,后发之力不足,只能借助工行的一些老客户去发展,对互联网金融的贡献微乎其微。
规模难敌“宝宝”军团
事实上,此次e灵通的升级与蚂蚁金服的余额宝路径相同,都是为业务加载更多应用场景。在业内人士看来,商业银行虽然积极探索互联网转型,但成效并不突出。
自余额宝横空出世之后,各类“宝宝”产品、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快速崛起,对银行理财、贷款业务形成冲击,银行存款面临较大流失压力。因此,各家银行纷纷反击,探索互联网金融转型之路。从早期的“宝宝”产品、直销银行,到后来的类P2P平台等,不一而足。例如,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都曾对手机银行进行升级,在移动金融方面进行创新;招商银行、包商银行等中小银行则试水类P2P平台。而动作最大的当属工行的e-ICBC整体战略,整合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和开放式手机银行融e行,并设立网络融资中心,进军互联网金融领域。
不过,这些尝试并未百试百灵。以银行系P2P为例,包商银行小马bank已转型成为有氧金融,新的平台定位为直销银行,原本的小马bank将退出历史舞台,而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齐商银行的齐乐融融e、江苏银行的融e信等均已数月不发新标。北京商报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工行e灵通推出一年多以来,规模为100亿元。而余额宝截至去年底,规模达到6207亿元,仍是国内最大的公募基金产品。
后红利时代怎么玩
专家认为,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转型出现的产品更新落后、创新性不足,其核心原因还是在于体制。易观国际分析师马韬指出,银行探索互联网金融的关键问题在于体制僵化,灵活性不足,在战略布局、产品研发效率上相对滞后。
刘银平也表示,目前银行的互联网金融转型还处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阶段,创新性不大,大多是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之上去延伸和拓展。此外,银行不如互联网金融机构那样大胆,步子迈得不够大,这是由传统金融机构的属性决定的。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日前撰文表示,支持银行过往发展的各项红利开始逐渐消失,对银行的要素效率提升、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商业银行内部存在多种问题,亟须解决,包括组织和体制滞后。多数银行仍停留在以前台关系型营销为主导的阶段,缺乏有力的客户引导、业务规划和支持。庞大的资产规模、员工数量和分支机构使得银行组织效率相对低下,对经营活力存在较大的压抑和束缚。创新和升级滞后,传统商业银行相对保守的文化氛围,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较低,内部创新动力普遍不足。此外,受传统流程和风险管理限制,产品迭代升级的周期缓慢,与客户需求的升级速度形成了鲜明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