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济日报记者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意义和实现途径等采访了工业4.0专家、对外经贸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所欧洲中心主任史世伟教授。他表示,工业4.0将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市场,产生一种工作与生活相结合的新模式。
记者: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何意义?
史世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这也是物联网、数据网络和服务网络的技术基础。第四次工业革命以CPS的大规模运用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其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使生产灵活化和智能化,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生产的最优决策和成本的最小化,其工程和流程可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产品定制,并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二是能克服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生产率,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三是能通过智能化的辅助系统,使人类的劳动生命延长,分散化的生产模式能够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创造一种新的工作与生活结合的模式,可以用来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记者:德国是最早提出工业4.0的国家,如今在推进工业革命方面有何新进展,其最终实现途径是什么?
史世伟:德国政府在2011年提出了工业4.0计划(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德国国家高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国应对来自互联网和新兴工业国家挑战、保持其装备制造业国际领先的战略举措。德国的一些大企业采用CPS后,已实现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生产系统的纵向集成,即从产品研发、规划到生产、销售、物流及售后服务的融合,形成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德国工业4.0计划的下一目标是实现网络价值的横向集成和整个价值链工程技术的数据化贯通。通过数据化的处理,将生产中的智能机器、仓库管理、生产设备和各类信息相连,优化供应链和生产周期管理。产品可以根据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生产,且其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透明和动态的,即从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到企业设计、制造,再到消费者,产品的生产在一个高度动态的网络中运行,实现端对端的深度融合。
记者:对中国而言,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史世伟:中国政府不久前提出了制造业升级战略“中国制造2025”,这与“德国工业4.0”在目标和核心手段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的部分制造业目前还处于工业2.0或2.5阶段,需要大量补课,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课,提升制造业自动化水平,优先发展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而德国的制造业企业普遍处于工业3.5阶段,部分企业已接近工业4.0标准。从这方面来说,中国有许多向德国学习的地方,双方合作空间很大。在信息化、互联网发展方面,中国与德国基本同步,这是中国的优势。在制造业与信息化高度融合方面,中国的短板是制造业的质量和人才的差距,需要尽快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进而推进信息物理融合。(经济日报记者 徐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