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开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的表现应是令多数人失望的,其中尤以股票市场为甚。截至1/18止,MSCI全球指数下跌近9%,MSCI全球新兴市场指数滑落11.5%,沪深300下跌16.1%,创业板跌幅更大,将近20%。
全球资本市场的开年表现不佳应是预期当中,但跌幅肯定是预料之外,至少超乎我的估计。去年底,我在一次对投资人的报告中,用了一张电影“后天”做为PPT的首页,建议投资组合要能面对极端情况,其中的核心思路为分散多元及慎用杠杆。
今年美联储升息、美元强势、油价下跌、海外高收益债承压及中国经济与股市调整,皆是大家预期当中的可能负面因素,但其中几项不利因素同一时间段互相影响,尤其A股的疲软及跌势,应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我个人的组合在币别上包括人民币、美元、欧元及台币,市场则主要涵盖美国、香港、欧洲、A股及中国债市,完全没有杠杆,所以同一时期我的组合下跌约10%,但压力不大。
亏损当然是一种压力,但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于被迫清盘,甚至是因而影响正常生活。投资要能不影响生活,第一步是要有合理的风险报酬预期及估计。工作的报酬永远是我们一般人的底仓收入,至于是否要靠投资致富或者仅是改善生活,选择无关对错,只在于你要选择过紧张的日子或正常的作息。正常的投资工具应该是高风险伴随可能的高报酬,当大部分投资工具的报酬率都下滑,有一种工具却宣传可以提供高乎寻常的稳定报酬,等于是诉求低风险高报酬,不知你信不信,我是不信。
因为预期利率会持续下滑,我持有债券基金,也在2014年把我的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放在存续期超过一年报酬率在5-6%的产品上,太高的我也不敢要。以前我管公募基金的投资组合时,也曾在组合中使用杠杆,但一定有停损机制及充足的保证金。个人投资则限于法规限制及投资目标,不曾使用过。我一直认为没有什么工具不能投,关键在于度。
亏损之后该怎么办?长期投资,割肉或加仓?答案肯定因人而异, 因为每个人的整体情况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举长期投资为例,每个人对长期的定义不同。我的投资组合中,最短的将近一年,长一点的有3年左右,更长的有15-20年,投资时间最长的超过26年,是我开始工作时便投的未上市股,目前仍是亏损,是一个科技股,还在运营但没上市,所以卖不掉,无法割肉,只能当纪念品。还好过去5年,每年开始分红了。讽刺的是,我之后能在资本市场一直工作,是因为我对科技股的投资有很好的理解及绩效。当初投这个标的,原因很简单,下午三点以前必须缴款,迟了就没额度。此后,我对于太热门的投资工具,而且自己不懂的,就不再碰了。15-20年的投资标的,最大的特点是有分红,整体报酬算下来年化报酬率还有6%。当一年定存有3.5%时,6%可能不够吸引人。但当一年定存只剩2%或1.75%,6%的年化报酬应是不错的标的。至于割肉或加仓,关键在于对投资标的3年以上的投资展望。为何是3年?因为市场资金充沛,3年可能就可见到一次多空循环。假如评估结果不理想,那就割肉,另起炉灶。频繁交易,希望靠择时来增加收益,必须有较强的市场敏感度,不见得适合所有人。至于定投,最大的失误可能是只知道买,但当报酬率远高于自己的目标时,仍坚守长期投资,不愿意减仓,最后可能又很后悔的看到收益率变负,然后亏损卖掉。其实定投的最大功用是在于克服人性的弱点,敢于在市场下跌时,以不定的时间换可能的获利空间,重点在报酬率,不要执着于投资期。
最后,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加大是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然结果。对海外市场不熟的人,不见得现在马上要买海外资产,但还是要考虑学习如何投资海外市场。因为当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愈高,中国资本市场与海外的连动会加强,知道海外市场的变化及展望,会有助于对国内市场的判断。
海外投资中,我认为原油及外汇比较难判断走势,一般人不适合太激进的投资。它们的走势不仅受制于经济因素,更可能因为政治因素影响,价格变化超乎预期。当中国的利率逐步下滑,海外的债市可能也是大家会想要投资的标的。我会比较建议大家若要投资开放式基金时,考虑投资范围较广,比较多元化的产品。因为高收益债的违约率在上升,而且市场上的做市商因为监管的要求,参与度降低。许多市场参与者担心,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会有较大压力,市场价格会有较大波动。多元资产比较有能力因应超预期的赎回。若要投资海外单一市场的固收产品,建议考虑专户产品,可以较好的锁定收益,减少短期市场系统性风险对流动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