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5日讯(记者 李婧)近日,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联合主办的“经济圆桌”节目就化解产能过剩的话题邀请专家做客解读。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在节目中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转移国内优势产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龚晓峰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更多的是利用外资,很大程度呈现出“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态势。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实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很多企业已经有能力走出去。中国现在有大量的优势产能,比如中联重工、三一重工等好企业,很多领域比如高铁、核电、电力、通讯等都有能力走出去。特别是当前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下,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需求很大,中国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很有优势,在全世界都有竞争力。中国有很多行业的企业有能力走出去,尤其要强调的是,走出去的是优势产能而不是落后产能。很多人说中国的产能过剩,中国的企业、产品都不行,都是要被淘汰的,这是错误的。
过去国外企业来到中国,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市场。所以,当中国企业走出去时,也要了解别国的市场,要做好前期调研、咨询、可行性研究等,以避免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单打独斗,不是各自为政,而是要整体走出去,整个上下游企业联合走出去。未来要更多发挥协会和产业联盟的作用,不能在国外造成无序竞争。龚晓峰认为,转移国内优势产能,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应该注意人才培养,需要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一流复合型人才。
龚晓峰指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将来有很大空间。但是还要有针对性的走出去,要搞清楚别的国家的需求和战略,有互补性才可能有长期性。中国的优势产能转移到国际市场,将使得国内市场变成世界市场,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就要学会用好这两个市场,学好两套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