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 仗专利之“剑”笑踞市场
2016-01-15 07:43:00
 

  1月1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58.3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的60.2%,与上年基本持平;我国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5.9万件,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60.5%,较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企业发明专利数量的快速增加,一方面意味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愈加认识到知识产权,尤其是发明专利对加快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作用,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正在自主创新中继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朱雪忠表示。

  专利量更多质更优

  2015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上,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2844件的数量夺冠,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2673件的数量优势位列第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以2413件、2081件、1115件排名第三、第四、第五。

  然而对比近几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稍加梳理即可发现,连续数年稳居榜首的华为,此次未能蝉联冠军。而之前一直寂寂无闻的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此次以728件的数量排名第六。“从新的排行榜来看,原来的领先者虽然依旧领先,但领先优势不如以前明显,而且面临着‘后有追兵’的强烈挑战。比如,之前一向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后的企业,此次成为榜单上的‘黑马’。”朱雪忠分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榜单中,国家电网公司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081件,而在上年这一数字仅为408件,数量上的变化显而易见。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计划估计研究部研究室主任李志军看来,出现上述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电网近些年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重视专利申请,另一方面,发明专利审查周期长的因素也不可否认。一般而言,发明专利申请两三年后才可获得授权,因此专利产出有一个滞后期,而国家电网2015年恰恰到了专利“丰收期”。

  不过,“2015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中,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的专利授权量相差甚远。这说明各企业创新能力发展还很不平衡,差距较大”。李志军表示。但他同时强调,2015年的榜单,指标体系更加合理,也更加注重专利质量,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专利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的战略。随着以“数量布局,质量取胜”为导向的各种政策的调整实施,我国企业的专利结构更合理,高水平、高价值的专利数量明显增加。

  专利运用能力待提升

  企业发明专利数量的迅猛增长,源于对发明专利的清醒认识。“知识产权是一种新型产权安排机制,通过赋予创新成果财产权,进一步赋予创新主体对创新成果的支配权和使用权,以及通过成果转移转化获取收益的权利。同时,它也是一种创新激励机制,通过依法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来激励人们发明创新。”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

  对此,中联重科副总工程师付玲深有感触。前几年,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业绩同比下降20%,中联重科却实现收入、利润同比增长20%。奥秘何在?“重视发明专利,坚持创新驱动。”付玲回答。她介绍,公司每年开发数百项新产品、新技术,申请专利上千件,新产品、新技术对市场的贡献率大于50%。

  依仗专利之剑开拓市场“笑傲江湖”的,不唯中联重科。据统计,“十二五”时期,120项专利金奖项目新增销售额6221亿元,新增利润1317亿元。由此,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可见一斑。

  事实上,发明专利不仅能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企业竞争的利器。近几年,跨国公司巨头们正悄然举起专利大棒以捍卫其固有市场利益。而因为专利匮乏等因素深受其害的中国企业不在少数,最近深陷专利官司的小米公司便是其中一个。

  岁末年初,来势汹汹的通讯业“元老”爱立信正通过专利官司,与小米帝国展开一场“拉锯战”。“小米与全球任何一家公司一样,需要得到我们的授权才能使用我们的技术专利。”2015年12月21日,爱立信中国区最新官方声明称,目前在印度的法律程序仍未结束,爱立信的立场不变,那就是小米必须要交“专利费”。尽管这场拉锯战眼下尚未有明确结果,但毫无疑问,小米进军印度市场已受到影响。

  令人有些担忧的是,“旺盛的市场需求,催生出一批‘野蛮生长’的企业在市场上‘裸奔’”。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而这样的企业还不在少数。以湖南为例,2013年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的比例只有30%。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不少企业仍存在这样一个误区:技术创新、申请专利是少数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事。

  除了要进一步重视技术创新,积极申请专利,李志军认为当前企业还要注重专利运用。“现在,企业重申请、轻运用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专利申请和运用同样重要。当然,也要重视建立专利联盟、专利池,注重打组合拳,发挥专利的更大作用。”他强调。

  “知识产权评议是望远镜,没有知识产权评议,就做不到知己知彼、坦然应对,甚至寸步难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朱雪忠建议,将知识产权评议逐步嵌入产业经济科技活动的全过程,据此增加企业进军国际的底气,降低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唯有如此,在遇到高额诉讼威胁时,方能“来之无畏、却之从容”。(经济日报记者 沈 慧)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