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沪港通使用率提高 RQFII仍是投A股首选渠道
2016-01-11 08:53:00
 

  中国基金报记者 姚波

  根据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下称“基金公会”)上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沪港通”实施一年多,约80%的大型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开始通过“沪港通”投资A股,使用率大幅提高;但推出时间较早、更为灵活的RQFII仍是机构投资内地的首选渠道。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对“沪港通”的交收等问题仍存顾虑。

  据了解,该项调查由基金公会在2015年11月至12月发起,共收到39家基金公司回应,这些公司均为国际资产管理公司,截至2015年底,这些公司在全球管理的资产总值约为22万亿美元。

  调查显示,39家公司中,约80%已通过“沪港通”投资A股,远高于2014年底的31%。同时受调查公司对扩充“沪港通”计划非常感兴趣,近90%的公司指出最希望见到加入的新产品是深交所上市的股票。

  不过调查也显示,大部分环球机构并未全面使用“沪港通”。现阶段,只有某些基金(例如非香港认可基金或部分香港认可基金)及机构专户透过“沪港通”投资A股。

  据了解,香港市场上投资者可以通过几个渠道参与内地资本市场,包括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及“沪港通”,目前只有18%的公司以“沪港通”为首选。

  一方面,国际机构认为“沪港通”的优势在于公司不需要受限于额度,且每日有流动性,不需要进行注册及审批;但更多公司认为此计划吸引力相对较低,主要碍于投资范围较窄,以及交收结算上有限制。

  部分公司指出,会待货银对付机制全面落实后才参与“沪港通”;另有一些公司则要待法律或技术问题疏理后,才会对“沪港通”及其他投资渠道进行全面比较,以决定是否参与。

  相比较,38%的公司首选RQFII,因为其提供每日流动性、交易安排更具效率,其标的更全面。

  调查显示,59%回应的公司认为交收安排仍是“沪港通”最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沽出股票时中央结算系统未能完全做到现金与证券同时兑付:证券于T日结算,现金却于T+1日结算。对受严格规管的基金如UCITS(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股票要第二日才收到款项,基金不能承担此种交易对手风险。

  此外,基金经理其他关注的事宜还包括“权益披露”及“短线交易规则”,分别有21%及18%回应的公司指出相关要求带来合规上的挑战。“短线交易规则”令基金经理难以履行受信责任;对于“权益披露”的规定,有机构建议为了让更多机构投资者全面参与A股市场,在计算权益时,投资管理公司的持仓可以不与集团内其他公司的持仓合并计算。

  此前国际投资者关心的“实益拥有权”已大为改善。调查的基金公司关注此项的比率由2014年底的80%降至35%。据了解,中国证监会于2015年5月表示,厘清“沪港通”下的“实益拥有权”是很重要的一步。基金经理表示如果能在相关法规中明确此权益则更为理想。总体上看,国际投资者对使用“沪港通”仍相当乐观,约82%的机构指出未来12个月内将继续或开始透过“沪港通”进行投资。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基金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