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经济
文化日曆歲末熱銷 老掛曆漸成收藏新寵
2016-01-01 07:52:00
 

2016年故宮日曆。圖片來源:解放日報

  每逢年末歲尾,日曆都會成為百姓關注的話題。日曆在中國出現起碼已有千餘年歷史,從開始的皇家專享,到後來逐漸大眾化、家庭化。如今,傳統日曆市場衰落,而注重設計感和文化內涵的文藝日曆興起,私人訂制日曆也頗受歡迎。

  唐代皇宮已有日曆 民國時《故宮日曆》風靡

  真正的日曆從何時出現還未有明確説法。據史料記載,大約在1100年前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已經使用日曆,又稱皇曆。皇曆一年有12冊,按每月天數來確定每冊的頁數,並將月份和日期寫在每一頁上,由服侍皇帝的太監暫時保管,待太監每日記下皇帝言行,月終交皇帝過目批准後,送史官存檔。史官再將日曆的內容與朝廷、國家大事結合起來,提煉潤色後成為《國史》。

  後來,日曆逐漸地進入在朝大官的家庭。再後來,日曆向大眾化、家庭化發展,人們把歷書上的干支月令、節氣、黃道吉日都印在日曆上,並留下供記事用的空白。

  民國時期,《故宮日曆》曾風靡一時。據《深圳商報》報道,《故宮日曆》問世于1933年,從1933年至1937年,共出了5冊。封面和日期所用文字,除個別採用時任院長易培基的楷書手跡和篆書、倣宋印刷體外,均集自院藏古代楷書和隸書碑拓。藏品圖片每日一張,歷代書畫、器物交雜穿插。

  《故宮日曆》還成為當時文人雅士相送的頭號禮物,俞平伯就曾將《故宮日曆》贈送給老師周作人,梁實秋也在寫給張佛年的信中,提過獲贈《故宮日曆》一事。

  掛曆和臺曆由日曆發展來的,但僅有近百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以前,掛曆僅供少數人使用,80年代開始,成為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日用品、必需品。

傳統的年曆少有人問津 圖片來源:中國常州網

  傳統日曆市場衰落 贈送日曆減少

  隨著電腦和智慧手機的廣泛運用,人們查日期有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電子日曆、日曆APP軟體甚至比傳統日曆的功能更加齊全。前些年,很多單位會印刷日曆發給員工和贈送客戶,日曆是一種福利形式,也是宣傳手段。但如今,這樣的現象已經較為少見,贈送的日曆已經較難拿到。隨之而來的是傳統日曆市場的衰落。

  據《濟寧晚報》報道,城區一家文印店的負責人稱,往年年底,市區一些企事業單位集中定制一批日曆,或贈送給客戶,或給員工發福利,但近兩年,單位團購訂單都取消了。「現在店裏沒有了單位的集中訂單,從去年開始就轉變了經營方向。」

  一位姓馬的阿姨抱怨:「前幾年,女兒單位每年都會收到很多免費的掛曆、臺曆,可這兩年連一本都沒有。」她回憶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掛曆是家家戶戶的必備品。那時的掛曆花樣繁多,圖案有山水、花鳥、明星,款式除了挂在墻上的普通形狀,還有銅版紙製作的圓盤式、中國結等。」

  她還稱,如今商店裏的日曆種類少,款式也不好看。「逛了大半個城區,也沒買到合適的2016年日曆。前幾天花5.5元在超市買了一本日曆,但紙質非常粗糙,而且還有錯別字。」

  在濟寧城區琵琶山路一家大型超市文具用品區域,日曆擺在貨架的最底層,用手摸上去一層灰塵,種類有五六種,造型都是印有「福」字的常規款式,僅有一種卡通人物造型的立體日曆,前來購買的顧客寥寥無幾。

  「現在來買日曆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銷售員趙女士説,隨著手機、電腦等電子産品附帶的電子日曆功能不斷普及,現在日曆越來越難賣了,有時一個星期也難賣出幾本。

《日課》圖片來源:太原晚報

  文化日曆興起 多在網上銷售

  與傳統日曆遇冷不同,「文藝范」日曆近年出現在各大圖書電商銷量排行榜上。

  據《北京晚報》報道,這些文藝日曆設計別致、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印刷精美,手感好。當然,價格也不菲,一般都在60元至100元的區間裏。但高價並不影響銷量:《企鵝手賬》初印了1萬冊,現已基本售罄;《日課》甫一齣世時,曾用8天賣出了60天的量;《故宮日曆》去年曾創下22萬冊的銷量,今年更是一舉衝上京東圖書藝術類榜首,在「雙十一」當天銷量即逾5萬冊。

  精美化、藝術化、主題化、個性化成為這些日曆的共同特徵。設計師們不惜增加成本,挖掘適合的主題內容,名家名作成為一大素材。例如,讀庫的《日禪》選用了蔡志忠的漫畫、《日趣》選用了豐子愷的漫畫,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吳昌碩藝術日曆》選用了吳昌碩的作品等。

  這些日曆也不僅僅是日曆,而成為能增長知識的讀本。果殼網推出的《物種日曆》像是一本科普書,將城市裏、餐桌上常見的物種納入其中,還附上了二維碼,手機掃一掃就能跳轉到數據庫,了解到該物種的特性、分佈、食用藥用價值等詳細信息。《故宮日曆》則介紹故宮收藏的宮廷珍玩,傳播歷史知識。

  與手賬(即用於記事的本子)結合起來,也是一些爆款日曆的流行款式。這樣的日曆更像記事本,借助日期來規劃日程,還配有個性化的書寫、繪圖。即便日期作廢也有價值,能作為私人記憶保存。讀庫出品的《日課》便是如此。

  文藝日曆已成為某種文化品牌的周邊産品,是一種文化産業的衍生品。大多數人購買日曆,還是會擇定自己向來關注的圈子和文化品牌。從購買渠道來看,除了少量在書店賣出,多數在網上銷售。

  此外,一些製作精美的個性臺曆漸受年輕人的追捧。在淘寶網上搜索「定制臺曆」發現,價格從幾元到幾十元不等,大小、樣式由顧客自行挑選,而且客戶可以提供自己喜歡的照片印製成臺曆。

部分老掛曆賣到上千元 圖片來源:《三湘都市報》

  老掛曆成為收藏新寵

  據《三湘都市報》報道,品相精美的早期掛曆、題材特殊的掛曆成為收藏的新寵,價值上漲數倍。

  在長沙天心閣古玩城,1955年至1958年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掛曆,每本可賣到上千元。「掛曆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並未成為日常消費品,還是少數人使用的‘奢侈品’,因此發行量少、存世量較少。」古玩城商戶鄧老闆介紹道。

  藏家吳申稱,「收藏老掛曆的藏家大多數年齡在45歲以上,絕大多數為退休人群。」

  湖南省收藏家協會專家宋先生介紹,「掛曆越老越吃香,收藏老掛曆,首先時間上越早越好。早期掛曆、題材特殊的掛曆以及紙張、品相精美的掛曆較有收藏價值。」比如民國時期的掛曆,開價一般都上千或幾千,而像上世紀60年代的《白毛女》掛曆,目前市場開價也在數百元。其次,要選擇熱門題材。此外,印製精美、品相完整對於掛曆收藏價值也有很大影響。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