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消费旅游
浙江上虞严查“钓鱼工程”三年省下9亿多元
2016-03-24 10:55:46
 

  新华社杭州3月24日电(记者沈锡权、裘立华)政府投资项目由于“问题中介”的介入,在实施中被随意变更,最后成为腐败高发的“钓鱼工程”。针对这股歪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通过建立一整套严查严管制度,有效堵住了政府工程资金监管漏洞,运行三年多来,共减少了9.1亿元的财政资金支出。

  工程“随意变更”,财政资金被迫“钓鱼式”追加

  地处杭州湾南岸的上虞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当地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比较多,暴露了财政资金监管不严的问题。

  章镇镇新南村提出对南村小水库进行整治,工程中标价为23.7万多元。可是刚动工没几天,村里就提出因为山塘渗水需要加固,工程设计要变更,这一变更需要追加42万多元财政资金,变更率高达177%。又如崧厦镇吕家埠村西塘丘土地整理工程,合同价68万元,决算送审造价157万元,变更金额89万元,变更率达130.9%。

  据统计,2012年及之前三年内,上虞区5万元以上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共有928项,发生工程变更的有693项,占总工程数的74.6%。一些工程变更次数之多,也令人咋舌,崧厦镇一农贸市场建设工程有97张变更单,增加预算近850万元。

  上虞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王永明说,变更过程中一些建设单位与中介串通通过低价中标,再高价变更牟取利益,导致政府工程成为腐败高发区。据统计,在2010年至2012年上虞区纪委查办的案件中,涉及“工程腐败”的干部就有9人。

  因变更而引发的“工程腐败”触目惊心。2013年建设局邵某案,利益输送特征明显,引发工程变更金额上千万元;2014年乡镇人大副主席谢某,也有通过工程变更进行明显的利益输送,单笔受贿金额上百万元。

  严查中介组织,设立变更“警戒线”

  如何防范、杜绝政府工程项目领域变更腐败?上虞区从2012年底起专门建立了“双查双保”制度,“查假保底线,查漏保公平”,即严查中介提供的虚假证明、虚假报告、虚假发票,保法律底线;严查项目设计漏项、设计变更,保市场公平。

  上虞区纪委还严格要求,对1000万元以内的政府投资项目,设计变更总额不能超过合同价的10%,超过警戒线,纪委马上派人调查。

  在查处中介违规违法行为过程中,上虞区纪委通报曝光14起典型案例,倒逼政府部门、建设单位和相关中介严格把关。浙江某项目咨询公司在东关高泾村里河道改造项目中造价变更率108%,被纪委查清后,全区内部通报。而另一家中介因涉嫌造假,项目负责人被终身禁止审核区财政资金。

  章镇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工程,承包商送审造价为1.23亿多元的工程,曾经被通报批评的浙江某项目咨询公司承担了结算审计任务,最后实际核定造价为9980多万元,总价核减2389万多元,为财政节约了近20%的资金。

  “尽管承包商因为利益受损,过年时候还到政府来大吵大闹,但这项新制度让我们成功守住了政府的钱袋子,没有出现大漏洞,没有失职,我很欣慰!”章镇镇党委书记章立锋说。

  摘掉中介“红帽子”,刹住工程腐败风

  严查中介带来了一系列变化。2013年至2015年,村级建设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两项合计节约财政资金9.1亿元,其中中介服务费减少支出4000万元。

  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虞区委书记孙云耀认为,严查严管制度既能有效遏制腐败,大大减少政府财政资金,减少信访,又能对中介组织起到有效的监管,促使中介机构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孙云耀说,长期以来县级基层中介机构很不健全,少数还成了有各级政府背景的垄断机构,“下一步上虞将在加大管理的同时,打破垄断,彻底摘掉中介机构‘红顶’帽子,大力培育规范化、市场化中介机构,彻底铲除‘问题中介’‘钓鱼工程’的土壤,堵住工程腐败漏洞。”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