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消费旅游
以新理念应对新常态 成都打响六场经济保卫战——全国两会新华网成都特别报道之七
2016-03-17 14:37:08
 

  新华网成都3月17日电(李杰、刘晴、余沁芸)一年之计在于春。三月的北京,春寒料峭,却充满着希望。2016年两会,全国代表及委员们汇聚于此,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应对挑战,中国发展理念升级,审时度势,谋定后动,严谨而自信。

  一个五年接着另一个五年,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息。

  “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局,2016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的历史性阶段。“新常态”下,一面是结构调整的挑战,一面是转型升级的机遇。在面临全球经济贸易增长持续乏力、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经济下行等重重压力之下,这个开局很关键。

  五年,足以让一个国家来一次发展的飞跃,足以让一座城市,褪去旧日模样,奔往新的方向。成都,这座中国西南重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节奏里,已经谱写好了一份“独家定制”的乐章,如何在今后的五年中将它完美“演奏”?人勤春来早,日新月异的成都,在“十三五”开局之初,早早地打响了六场经济保卫战,以新理念应对新常态,战役的号角,已经吹响……

   阻击战

   “稳”是基础 “进”是目标

   力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抓投资、扩需求、挖潜力……一系列组合拳,是成都全力打响抗经济下行的“阻击战”。

  对于投资的重要性,成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投资,是稳增长的“压舱石”。“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成都而言,投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底盘”,投资不抓住,特别是工业投资不加把劲,发展后劲就缺乏支撑。投资、项目是成都市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增加有效投资、提供有效供给,做大发展底盘,形成首位城市发展的大气场。

  据了解,2016年,成都将保持适度的投资强度,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700亿元。对于投资的结构,成都注重趋利避害,不搞大水漫灌:以天府新区、北改等为重点区域,针对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产业培育的必要环节、民生改善的重点环节,谋划推出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大项目。特别是要把工业投资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努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休闲”“舒适”,成都,这座幸福感“爆棚”的城市,在稳增长中不断迸发闪光点,不断刷新人们对她的认知。2015年6月22日,《成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购物天堂行动计划》正式对外发布,成都将力争15年时间全面建成国际性消费中心城市,成为带动周边、服务全国、联系世界的消费目的地、国际购物天堂。蓝图描绘令人期待,但这仅仅是未来成都全景中的冰山一角。为加快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成都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和能级,大力拓展定制服务、网络购物等新兴商业模式,在文化旅游、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领域培育更多消费兴奋点和爆发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加快扩大有效消费需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增长11%。

  在外贸出口方面,成都则将增速目标锁定在10%。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行动,实施“蓉欧+”战略,推动更多“成都制造”抢占国际市场,抓好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品出口,促进优势产能、富裕产能向境外转移。

   突围战

   调结构进入窗口期

   要发展更要量质齐升

  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一个培育的过程。一场调结构的突围战,早已在成都热热闹闹地打响。

  满城皆是创客,随处可见“蓉漂”,近年来,我们见证了成都城市名片的更迭,“双创”、“蓉漂”、“创客”在成都已经成为不可缺的关键词,“菁蓉汇”平台、“菁蓉镇”、蓉创广场等特色集聚区风生水起,“双创”成都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成都未来经济增长点将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不断孕育孵化。

  “十二五”期间,成都市软件服务业特色领域蓬勃发展,产业规模(不含制造业)达255.7亿元,同比增长35.3%。软件服务业承载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成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领军智慧城市”。通过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得益于成都自身发展优势,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成都把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推进向“高端高效、集约集群、创新驱动、联动融合、绿色循环”转型发展,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重要任务。

  2016年,成都将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2016年新增科技型企业10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8000亿元。

   攻坚战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以深度改革促全面发展

  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具有革新勇气的成都,立志要继续走在改革前列,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先行探路。

  刚刚出炉的《成都2015年度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成都市2015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48583户,比2014年增长超过三成,新增注册资本6545.93亿元,相较2014年实现翻番,总注册资本首次超过3万亿元,仅次于深圳,排名升至副省级城市第2位。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及商事制度改革等系列举措实施以来,成都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成都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全市每10个户籍人口即有1户市场主体,呈现日益明显的加速效应和集聚效益。

  统筹城乡、简政放权、科技体制、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新举”不断,成都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转化为更多的发展动能。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充分释放微观主体,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产能过剩,倒逼改革,阵痛不可避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行动目标。“推动结构性改革有明确的理念,那就是五大发展理念;有清晰的思路,那就是五大政策和五大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说。

  平衡发展,需要用改革最大程度消灭“落后”,需要让改革的成效全面惠及于民。有序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药卫生体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等重点改革事项,亦是改革这场攻坚战中重要的环节。

   主动战

   开放倒逼改革

   让更多“成都造”走向世界

  几年前,四川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产业转移的机会引入了国际电子代工企业巨无霸富士康。但是令四川省和成都市没有想到的是,富士康的到来首先带来的不是巨额的利税和充分的就业,而是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要求有关政府部门政务流程和行政效能提升的详单。

  开放倒逼改革,在成都不断提升开放水平的过程中,与国际巨头“交手”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开放愈加深入,融合也愈发广泛而深刻,在这个过程中,成都探索了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被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成为成都发展的鲜明方向。“十二五”期间,成都市新增境外世界500强企业79家,落户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达199家,继续保持中西部领先优势;外商投资企业总量达7091户,投资总额超600亿美元。其中,2015年新增外资企业863户,新增投资总额39.8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6%),成都市外商投资企业户数、投资总额以及注册资本均位于中西部城市前列。

  更具体的实例来说,全球80%的Ipad、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20%的笔记本电脑都是“成都造”,2015年,成都造的沃尔沃汽车实现了整车出口美国……

  在2016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成都市就已明确2016年将要打好扩开放的主动战,广泛汇聚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国际区域物流中心,畅通物流大通道,完善口岸功能,实施“蓉欧+”战略,加快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紧抓国家“一带一路”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积极推进“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建设,成为引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核心板块。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加大向西向南开放力度,建成国际交往中心。

  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中法生态园、中韩创新创业园……相继落户的多个国际合作园区,正成为成都加大开放的优质承载体,并成为成都“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强大推动器。

  成都,这座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内陆城市,正在加快“全域开放”的步伐,开创内陆城市走向国际化的崭新时代,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合作格局,朝着国家“门户”担当的角色前行。

   持久战

   惠民生办实事

   “最具幸福感城市”如何蝉联?

  在成都邛崃市夹关镇“沫江山居”新型社区,石月芳既当居民又当老板。“我家5口人分了两套各170平方米的安置房,一套加盟旅游公司做乡村旅游,另一套自住,多余的两间房装修成客房,房屋出租、旅游接待每年增收两三万元。”

  随着农民在城乡新型社区居住、生活的逐渐稳定,治安、养老、医疗、教育、文化等常态化公共服务需求随之而来。近年来成都在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尤其是社会保障,成都“兜底”“提质”,补足农村公共服务中这块最大的“短板”。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建设“幸福城市”被首次列入其中。

  成为幸福城市,需要安居乐业,需要青山绿水,需要把惠民生作为持久战来用心对待。教育、医疗、就业……在紧系民生的各大领域,成都都在描绘着“幸福城市”的缤纷色彩。

  2016年1月,成都市召开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将“惠民生持久战“列入“六场关键战役”中。紧紧围绕“宜人成都”发展愿景,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原则,深入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广大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关键是要统筹好城市的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形态是城市的脸面,业态是城市的骨架,文态是城市的气质,生态是城市可持续成长的本底。”未来五年,成都将提升自己的人文魅力,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推进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音乐厅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全国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等融合发展,努力成为经济支柱产业。

  我们期待着成都,这座连续四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的城市,继续保持“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迷人风貌,给市民传递更多温暖、带给市民更多获得感。

   歼灭战

   未雨绸缪标本兼治

   大力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中国经济进入了重要节点,而成都也处在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风险的集中凸显期。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客观环境下,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可能“浮出水面”,甚至交叉感染。重要关口,成都着力打好防风险的歼灭战,大力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未雨绸缪、主动防范、果断处理,全力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和谐。

  2015年,成都汽车增长近67万辆,全市拥有机动车430余万辆,高层和超高层建筑3000余幢,民爆生产、销售和爆破作业单位超过1000家,寄递、物流从业企业近7000家,地铁日均运客数近100万人次。城市系统越复杂,公共安全风险就越大,2016年成都如何做到“大城市,细管理”,确保城市安全?

  防风险,保平稳,成都一直在不断探索,针对安全生产工作,成都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着眼建立和完善“四个体系”,实施、规划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安全生产领域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取得长足进步。

  针对成都经济社会平稳和谐,强化源头管理,重大改革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建设必须认真开展风险评估,从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注重“时”和“效”的有机统一,做到处置果断有力,同时注重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建章立制,力争标本兼治、取得长效。

  新常态下,遭遇阵痛、遭遇风险,其实并不可怕,在新常态下让潜在的风险早日暴露、可能的短板尽早显现,对于经济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利大于弊。防风险,未雨绸缪,标本兼治,归根到底,都是为成都“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发展,争取到有利的环境,提供坚实的后盾。把风险歼灭在摇篮中,经济发展的巨轮,才能航行得平稳而迅速。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