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题:打硬仗、使巧劲、下实功——人大代表谈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
新华社记者 潘德鑫 胡旭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产业内向、结构单一等通病日益暴露。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政策支持,促进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发展接续替代产业。
多位人大代表“现身说法”,探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面临的挑战,积极建言解决路径。
去产能 敢打硬仗
位于西南的老三线城市攀枝花依资源而建、因钢铁而兴,钢铁主导的重工业长期占据经济龙头。如今全国钢铁严重过剩,去产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之首。
在全国人大代表、攀枝花市委书记张剡看来,这不是简单的企业行为,而是要决定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场壮士断腕的硬仗。“如果不止血,企业生存都困难;而如果不腾出环境容量,新的产业更没有发展空间。”过去几年,攀枝花已经压缩钢铁、水泥、洗煤、冶金等产能超过800万吨。
“江南煤都”六盘水面临类似困境,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告诉记者,当地去产能的决心也不含糊,“十二五”期间炼铁、焦炭、铁合金等累计压缩产能2000余万吨,煤矿数量由2475个减至目前的不到300个。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在李再勇等代表看来,绿色发展理念已是共识,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第一步,必须通过产能重构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新基础。
转动能 善使巧劲
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并不轻松,尤其是“旧力消退,新力不逮”的阵痛十分突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创新,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对此,李再勇认为,“越是能矿城市,越要跳出能矿的传统思维来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对于“资源”更应该辩证地解读和运用,要用好巧劲,学会无中生有,补齐一产和三产的“短板”。
李再勇告诉记者,以前在六盘水占比不到10%的农业常常被忽略,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却是发展农业最好的土壤。“十二五”以来,当地发展特色农业320万亩,一产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排名贵州第一,已经成为助农增收的主要渠道。
无独有偶,“卖阳光”成为攀枝花新的“生意经”。张剡说,攀枝花年均气温20℃、河谷全年无冬,阳光康养产业成为当地转型发展的核心接续替代产业。如今“阳光花城”已经替代“十里钢城”成为攀枝花新的名片。
“今年春节期间游客出现爆棚,达到20万人,我们不得不安排学校宿舍来接待游客。”张剡告诉记者,攀枝花康养旅游产业从2012年开始进入快车道,2015年旅游收入202亿元,增速达34%。
抓改革 得下实功
受访的人大代表认为,要让旧的资源再现生机,让新的产业茁壮成长,必须依靠政府和企业等各个方面在创新上下苦功、在改革上下实功。
“攀钢高端铁路轨道产品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是多年科技创新奠定的基础。”全国人大代表、攀钢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历告诉记者,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必须加紧升级产品和服务。
而在去产能过程中,政府也要有配套托底措施。张剡告诉记者,2015年攀枝花除了帮助安置分流职工,还通过援企稳岗政策让企业少缴社会保险费8000万元、缓缴2.34亿元,并发放稳岗补贴8452万元。
“今年还将继续争取削减企业电费、运费等成本,并以“红名单”制度、应急转贷资金等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张剡说,解决产业发展的困难必须要有新思路、新办法。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这让李再勇感到振奋,他说,得益于循环经济发展,六盘水产业结构已明显优化。“下一步我们还将把循环经济贯穿到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