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9日电题:“授人以渔”——厉以宁讲述4个扶贫故事
新华社记者于佳欣
扶贫攻坚,是今后5年一项重要任务。
“扶贫要授人以渔”“搬迁之后关键要靠自己努力”“要重视职业教育”……
85岁高龄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有着自己的扶贫理念。
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讲述了自己亲历的4个扶贫故事。
“一些地方自然条件差,如果扶贫资金用不好,对当地帮助并不大。”厉以宁说,“有一个地方,别人给捐了一批黑山羊,希望当地通过养黑山羊致富,结果第二年去看,羊都被吃掉了。”
他笑了笑说:“扶贫过程中不能只给东西,一定要教会他们本领,知道怎么用,也就是要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教育是重要途径。
“一定要重视教育。”厉以宁感慨,“未来真正的希望在于年轻人。这些人通过接受培训,学习知识,有了各种专长。他们不一定务农,也可以做工,开小店等等。”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要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继续实施“雨露计划”,让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
“贵州毕节原来有一个毕节学院,学生毕业后因为专业不对口,很难分配到工作。”厉以宁回忆起在贵州调研的经历。
后来,学校改成了贵州综合工业学院,通过与企业合办专业,为企业输送人才,就业率一下子提高到98%。
当地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教育园区,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教育。“比如农村缺乏护士、机械工、修理工等,通过教育就涌现了大批专业人才。”
这是厉以宁的第二个扶贫故事。
要实现彻底脱贫,产业带动具有根本性的效能。
厉以宁讲述起另外一个故事。
“陕西汉中有个县叫洋县,以稀有动物朱鹮闻名。在当地政府保护下,朱鹮已繁衍到2000多只。”他说,朱鹮有个特点,一辈子就只找一个配偶,因为这一点,很多新婚、金婚、银婚的夫妇都过去旅游。
如此一来,洋县就形成了独有的“朱鹮产业旅游经济”。
特色产业扶贫恰好是“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重点工程之一。规划纲要草案明确,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动和“互联网+”产业扶贫,实施电商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因地施策,是扶贫攻坚之道。厉以宁由此讲起第四个扶贫故事——
在广西百色调研时,当地有千座大山,通过搬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改善了生活条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完成异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支持新建住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
“移民是个好办法。让穷困山区、不适合居住山区的贫困户全下山,通过移民可以给他们打造一个新环境。”厉以宁说,“移民之后条件好了,关键还是靠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