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消费旅游
夜宿窑洞话脱贫
2016-03-09 15:12:38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9日电题:夜宿窑洞话脱贫

  新华社记者陈磊、李云平、哈丽娜

  长城外、黄河边,几排窑洞蹲在黄土坡上注视着远方,惊蛰前后,远处已隐隐传来大河即将解冻的破冰声。

  这里是内蒙古清水河县老牛湾村,星星点点的灯火在山村亮起的时候,李玉家的大院里传出一阵阵谈笑声,今晚的“山庄”迎来了开春后的第一批游客。

  夜幕降临,记者走进“农家乐”大院时,李玉正热情地招呼着远道而来的游客,餐桌上的油炸糕泛着金黄,炒鸡蛋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住了我们这儿的窑洞,你就不用去陕北窑洞了,家里能瞭见立了几百年的烽火台,出门就是天下黄河第一弯……”李玉高兴地向大家介绍。

  老牛湾山大沟深,尽管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仅150多公里,却曾与现代文明相隔千山万水,是典型的贫困山区。村民们从没想到,见证了祖祖辈辈贫苦生活的寒窑,如今竟成了城里人争相体验的时尚。连续几年来,每逢节假日,游客爆满,家家户户箍新窑,去年李玉家的窑洞从8孔扩展到15孔。李玉说:“旺季还是不够住,去年国庆7天假,我这儿挣了2万多元。”

  走进窑洞,拱形设计和土炕、火炉、窗棂、剪纸都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传统风格。独特的文化成为老牛湾旅游业闪亮的名片。如今,农民的“小打小闹”上升为地区发展、产业扶贫战略的重要载体,为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在2014年开始实施的内蒙古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中,一条直通县城、连接国道的旅游公路打通了老牛湾脱贫最大的瓶颈。当年,老牛湾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虽然已经通了自来水,但李玉院子里还保留着旱井。“缺水缺怕了,留着旱井心里踏实。我们这地方,不单单是靠天吃饭,还得靠天喝水,雨水不好的年份,连一口苦涩的旱井水,也要省着些用。”回忆起当年的滋味,李玉显出几分忧伤。

  “脱贫,依然是我们县最重的任务。”清水河县委书记云霖琼说。每次从县委大院走进村里的窑洞,她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直到今天,全县仍然有接近一半的自然村吃着旱井水,这个局面必须马上改变。”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除了农家旅游,绿色蔬菜、健康杂粮、水果采摘、特色养殖、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只为脱贫。因为离县城近,宏河镇聚宝庄村选择了葡萄采摘园,镇长乔志军说:“为了推广温室大棚,干部们曾一次又一次地走访农户,说不尽千言万语。现在全村温室大棚已经超过150亩,每户农民来自大棚的收入每年有3万多元。”

  不知不觉中,一牙弯月升起,夜色笼罩着静谧的老牛湾。窑洞外,边墙、长河、烽火台显得更加壮美,窑洞内脱贫的话题谈得正浓。

  为了鼓励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农村脱贫,呼和浩特市已从市属单位选派精兵强将,向清水河县每个村派出了任期两年的驻村“第一书记”。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