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记者 张朝华)2016年猴年春节,记者实地走访调研了河北省任县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自2010年左右河北省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工程以来,各地涌现了不少乡镇社区,“让农民享受生活便利,像城里人一样住进楼房,并可节约土地促发展”是这个政策推进的初衷,但记者发现,部分项目建成几年来入住率不足50%,骨感的现实映衬了这一美好愿景的尴尬,而农民“上楼难”,正是这一政策“水土不服”的关键所在。
农民上楼不积极 “新民居建设”遇尴尬
“万象城”是任县辛店镇远近闻名的“新民居建设”项目,该项目在2013年8月伴随着一期工程完工,举行了盛大的开盘庆典,吸引了周围村庄无数村民的关注,然而热闹过后,开发商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买房热潮。如今三年时间过去,入住率仍不足50%,楼上生活不合农情,是该项目遇冷的直接原因。
春节期间大部分城市楼市迎来看房小高峰,而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发现万象城售楼处除了几个管理人员几乎看不到人影。“农村跟城市不一样,春节大家串亲戚拜年都要好几天,哪有空过来看房啊。”该处一管理人员称。
“能住上楼房确实是好,冬暖夏凉的,家里也干净,但是虽说现在种地机械化很高了,平时浇地施肥啥的还是要用很多农具,住楼房里这些家当没地儿放啊。”附近一位村民道出了农民不愿上楼的原因。
“农忙时候干活回来不是一身土就是一脚泥,墩地都墩不及,而且粮食打下来都要晾晒,住楼房去哪晒去?”他说到。
附近象王庄村的张伟(化名)于2014年在此处购置了一套房产。“我买房主要是考虑给年纪大的父母住,毕竟这里冬天暖和。”张伟说,另外一个能够住楼房的原因是,自己在镇上经营一家餐馆,几年前就把所有的土地承包出去了,目前生活不涉及耕种,所以住楼房没有之前那位村民的烦恼。
不过即使这样,他还是感受到了楼上生活的不惬意。“有时候感觉住进楼房跟从小长到大的小伙伴们都生疏了,以前在村里,大家吃个饭都能串几个门,不管啥饭菜吃起来都感觉有滋有味儿的,现在想跟他们叙叙旧我还得专门开车回去。”张伟说。
春节期间他因为要拜年,每天都是白天开车去村里,一直到晚上很晚才回到小区睡觉。“这样一来我连酒也不能喝了,总觉得这年过的缺点啥。”张伟表示。
“丈母娘房”难成气候 住房需求更多向上走
随着近几年农村“娶妻难”越演越烈,“有房有车”几乎成了农村青年结婚的标配。应女方家长要求,紧邻万象城小区象牙寨村的村民小王去年在此处购买了一套房产并顺利结婚,然而,他表示,像他这样在村里买楼的属少数。“去年我们村跟我差不多大结婚的有5、6个人,就我自己在这儿买的房,其他几个要不去任县县城买,要不就是去邢台市里买的。”小王表示。
“乡镇里的小区别看在农村,但是价格跟县城差不了多少,但是教育资源和其他配套设施却没法跟县城比。”小王称。
记者通过查询发现,无论是辛店镇的“万象城”、“金色家园”等小区,还是任县永福庄十村联建工程,价格都在2000—2200元/平方米之间,而县城房子则在2500元/平米左右,相差甚微。
“我一个堂哥也是去年结的婚,他在县城买的房,家周围有两座小学、两座初中,离任县高中骑车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而我在的小区里没有学校,以后如果孩子上小学只能到村里,镇里的中学现在人越来越少,到时候上初中恐怕只能去县城了。”小王表示,只是因为自己在村里经营一家服装加工厂,最终才决定“扎根农村”的。
留住乡愁 新农村建设不能“赶农民上楼”
与“新民居建设”遇冷不同,河北省提出的“村村通油(水泥)路建设”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却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河北省自2004年提出 “村村通油(水泥)路建设”工程,项目实施9年,到2013年底,全省100%行政村实现了通油(水泥)路;在同一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推进大会,决定要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重点抓好民居改造、道路硬化、垃圾处理、村庄绿化等方面的工作。得益于省里这两项工程的实施,目前,任县农村实现了主要街道和道路硬化,村村有“美容师”。
“以前村里只有一条我们村集资修的马路通向外边,后来路坏了也没钱再修,一赶上下雨阴天的就没法走。现在好了,村里村外都是马路,别说平时出门,就连收秋种麦拉粮食都方便了。”家住河北任县骆庄乡的一位村民表示。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力;在此基础上,今年的“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新农村建设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
对此,多位专家表示,“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庄建设”,更重要的是保持每一个村落的传统和特色,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在整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谋求综合发展,否则,盲目推进不但不会受到群众欢迎,还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一村一落,大部分都已绵延几百甚至上千年,他们相聚的是乡土气息,相承的是亲情民俗,“新农村建设”不是“赶”农民上楼以至打破这种纽带,而是要依靠现代化的管理与理念使农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留住乡愁乡韵的同时,让农民尽享生活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