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消费旅游
药店群起求废电子码 阿里健康市值300亿将成壳?
2016-02-06 10:00:22
 

  日前,紧随湖南养天和大药房的一纸诉状,A股上市企业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药房纷纷发表声明,反对现行的药品电子监管码。一场围绕电子监管码的利益风波愈演愈烈。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的运营者,阿里健康也逐渐成为矛盾焦点。有观点认为,电子监管码给一个自身有利益诉求的企业商业化运营,有数据垄断之嫌。随着事件的发酵,近日又有媒体曝出食药监总局将收回阿里健康对电子监管码的运营权。不过,阿里健康随后回应称“并未从国家食药总局收到停止运营药品电子监管网的任何通知”。

  就目前来看,电子监管网业务对于阿里健康意义重大。2015年7月阿里健康发布全年业绩,收入3718万港元,同比增幅35.3%。其中,电子监管网业务收入为3718万港元,同比增49.2%。同样,阿里健康发布的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2015年中期财报显示,集团主要业务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收入同比增长14.61%至2137.1万港元。盈利能力提升主要由于运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收入增加。除电子监管网的业务,公司的其他收入仅有991.4万港元,大多来自于利息收入。不难看出,阿里健康绝大部分收入来自药品电子监管网。

  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截至2月5日,阿里健康港股市值约为314.65亿港元。有业内人士认为,以目前阿里健康的收入状况来看,一旦失去对药品电子监管网的运营权,阿里健康无异于一家空壳公司。不过,一位移动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移动医疗前景广阔,但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现在还不能完全以业绩论成败”。

  阿里健康卷入电子监管码风波

  据《北京商报》报道称,1月25日,养天和大药房董事长李能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递交诉状,起诉食药监总局。诉状直指食药监总局勾结中信21世纪(现更名“阿里健康”)强制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实质上是“官商勾结,出卖国家公信力,为利益集团谋取不法利益”。

  事情源于养天和大药房对药品电子监管码的不满。据悉,养天和等多家药店的门店因拒绝将所经营药品扫码上传到阿里健康运营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因此被责令停止营业,取消经营资格。养天和认为此举严重违法行,故上诉法院,。

  一石激起千层浪,养天和大药房的诉状在业内引发连锁反应。1月30日,A股三大药房连锁上市公司老百姓、一心堂、益丰大药房联合发布声明称,现行药品电子监管码“不合法、不合理、不公平”,“属于重复建设的不良政策”,反对现行的药品电子监管码。

  据悉,2015年底,食药监总局“2015年284号公告”和“2015年176号通知”大大加强了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权威。要求自2016年1月1日起,凡是未通过新修订药品GSP认证的药企,一律停止药品经营活动。并要求地方食药监局对未认证的企业逐一审查,停止企业的药品经营活动。对实施电子监管的药品,企业应当按规定进行药品电子监管码扫码,并及时将数据上传至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系统平台。

  按照李能的说法,高额投入是其拒绝药品电子监管码的重要原因。李能表示,接受药品电子监管码后,需要购买扫码枪和秘钥,并投入高昂的后续维护费用。仓库门店两进两出,每个环节都要将每盒药品扫码,需额外投入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养天和拥有540余家门店,首期投入就要1200万元,门店越多投入费用就越高。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原有的批号、条形码如果管理的好,也可以起到很好的监管作用,再推行电子监管码有重复建设之嫌。

  实际上,业内关于电子监管码的争议由来已久,而随着事态的愈演愈烈,药品电子监管网的运营者阿里健康也成为矛盾焦点。据悉,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正是由阿里健康运营。在养天和大药房的诉状中也出现了“官商勾结,出卖国家公信力,为利益集团谋取不法利益”等控诉,剑指阿里健康。

  阿里健康涉嫌数据垄断?

  阿里健康并非养天和大药房起诉的被告,但却难逃舆论的漩涡。1月28日,阿里健康股价暴跌近20%。

  不过,在1月28日,阿里健康发布公告回应称:并未从国家食药总局收到停止运营药品电子监管网的任何通知。

  此外,对于公众关于阿里健康“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说法,阿里健康公告称:阿里健康是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受委托技术运营商,并非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所有权人,原因是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所有权一直归国家食药总局所有。阿里健康仅提供技术支持及维护服务。

  历史资料显示,阿里健康能获得电子监管网的运营权与此前的一桩收购直接相关。2014年1月23日,阿里巴巴层宣布联手云锋基金,对中信集团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进行总额1.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人民币)的战略投资,收购后者54.3%的股份。中信21世纪正是药品电子监管网的运营者。

  据悉,监管码的监控流程为,每一盒药品都会设一个码,从生产线打码、复码,到第一批出库进入大经销商库房时,都要打码再入库,到二级经销商时再打码入库,证明这盒药品到我家了。直到零售商、药店、医院环节,仍需要打码,显示药品的流通信息。业内认为,阿里健康拥有了这套体系,就掌握了中国药品领域最真实、最大的数据库。

  在史立臣看来,这种电子监管码业务给一个自身有利益诉求的企业商业化运营是不合理的。“从一定层面上讲,阿里健康掌握这些药品的流通数据,就在药品数据上获得垄断地位,而它又是药店的潜在竞争者,有失公平”。

  另据北京商报报道称,在药店看来,阿里借食药监总局之手挤垮门店,电商是最大受益者;掌握了所有药店的大数据,可暗中收取“服务费”、“信息保护费”等灰色收入,还存在“裁判踢球”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称,数据仍在食药监总局手中,阿里健康没有通过这个项目牟取任何私利,两者有数据保密规范。一位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人士表示,长远看,若大数据被食药监局之外以营利目的为主的企业拥有,将威胁企业和产业的信息安全。一旦信息被泄露,将危害全体国人,关乎国人健康的数据安全。

  300亿市值公司将成空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电子监管网令阿里健康遭受非议的同时,也为其贡献了极大比重的收入。

  2015年7月阿里健康发布全年业绩,收入3718万港元,增幅35.3%。财报显示,电子监管网业务收入为3718万港元,同比增长49.2%。

  无独有偶,阿里健康发布的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2015年中期财报显示,集团主要业务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收入同比增长14.61%至2137.1万港元,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6.3%上升至22.4%。阿里健康解释称,盈利能力提升乃主要由于运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收入增加。除电子监管网的业务,公司的其他收入仅有991.4万港元,大多来自于利息收入。显然,阿里健康目前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药品电子监管网。

  若阿里健康能继续拥有运营权,其电子监管码方面的业务将继续保持增长。因为按照CFDA下发的一号文,CFDA将继续强化电子监管码的管理作用。

  然而,北京商报的一则消息则指出,1月27日,食药监总局召集了众药企召开紧急座谈会,副局长孙咸泽亲自坐镇,与企业商讨实施药品电子监管码的纠纷解决方案。在孙咸泽的总结发言中提到,会认真采纳意见,形成意见上报国务院,“会把药品电子监管码运营权从阿里健康收回”,并称下一步采取何种措施,需待收集各方意见后再对症下药。

  一旦失去电子监管码运营权,阿里健康无疑面临极大的窘境。中国经济网记者注意到,此前曾被业内寄予期待的天猫在线医药业务曾计划并入阿里健康,但事情却出现变故。

  2015年4月,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和阿里健康达成最终协议,将转让天猫在线医药业务的营运权给予阿里健康,以换取阿里健康新发行的股份和可转股债券。

  这无疑是阿里健康下一个有希望成为盈利点的项目。不过,此后的阿里健康又发布公告,收购天猫在线医药业务的日期将由2015年12月31日延后至2016年3月31日。

  阿里健康在其官网的介绍中表示,作为在线医药服务和医药O2O的先行者,阿里健康正在打造完整的线上线下一体的医药健康服务网络。但是在其产品与服务构成的四大版块中,只有药监码(电子监管平台、数据服务平台)属于主要营收贡献者,而药品零售(药品O2O)、医疗服务(远程医疗平台、家庭医生、医疗网络、会员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互联网保险服务)很多都不产生营收甚至很多还属于烧钱布局阶段。

  此外无法忽视的是,电子监管网的运营并非一本万利的买卖。阿里健康方面曾向媒体透露,在电子监管码方面,其实需要有很大的一笔投入,涉及人力资源、技术、设备等支出。阿里健康2014年年报显示,其用于产品开发支出为1.28亿港元,截至2015年9月31日,用于产品开发的支出为4.51亿港元。

  对于诸多疑问,中国经济网记者曾致电阿里健康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一切以公司公告、声明为准。(记者臧允浩)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经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