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为传统习俗的延续创造条件
□彭秀良
腊月二十三晚上,我们一家人到电影院去看赵本山主演的贺岁片《过年好》。回来的路上,发现几个十字路口有燃剩的灰烬,觉得很纳闷。一般情况下,都是清明节前才会有人烧纸,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怎么小年儿也会有人烧纸呢?我的猜测是跟送灶的习俗有关。
送灶的习俗在中国南北各地很普遍,出现的时间也比较久远。宋代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祭灶词》,里面有“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的词句,想必那时已经有烧纸钱送灶君的习俗了。在传统的乡土社会里,烧个纸钱本不是多大的问题,广袤的农村大地完全能够承受得住纸钱燃烧后造成的些许环境污染。可在雾霾天气越来越重的北方城市,烧纸钱的行为会受到很多市民的批评,甚至有人会呼吁移风易俗,用所谓“文明的”仪式来代替这种“陋俗”。
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一,而且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精神来源之一,岂可轻易废除与此相关联的外在仪式呢?很多人的思维习惯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的水平面上,不理解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是一种相容的关系,没有了传统的浸润,我们民族的特质夫复何存!对于烧纸钱这样的传统习俗,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对待的方式,不是禁止,而是想法为它的存在创造条件,使之不再造成环境和视觉污染。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记述海外烧香习俗的文章,“老外”很不理解华人的这种行为。但是,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很浓烈,华人聚集区往往建有不少庙宇,当然庙宇也就成为了华人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那里烧香不会给市容环境造成多大影响。其实,现在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都有数量不菲的庙宇。即以妈祖庙为例,台湾有近500座,香港也有50多座,而整个江浙地区才有30多座妈祖庙。没有合适的活动场所,人们只好各自想办法,城市街道上烧纸钱的现象就难以避免了。
我的意思不是要在城市里修建多少庙宇,是说完全有必要规划建设一批为市民表达哀思或祭祀的小型场所,为传统习俗的延续创造条件。这样一来,既可以消除大街上烧纸钱带来的污染问题,又可以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
彭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