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消费旅游
电商助力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2016-01-26 15:26:31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尚昊 姜潇 曹越)高挑的国家博物馆里,几个年轻人正精心地清点和打包模样稀奇的文具。

  在文具包装的封面,“国之瑰宝,为您‘衍艺’”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包装箱里,有以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为原型设计的纸胶带,有汉朝击鼓说唱俑外形的橡皮擦,还有设计成书签的南北朝马头鹿角形金步摇,以及明青花束莲纹铅笔……

  一天后,这些文具通过快递到达上海,出现在一个中学生的书桌案头。

  从北京到上海,得益于电商的助力,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不再“正襟危坐”,而是变得轻盈生动,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是1月中旬中国国家博物馆天猫旗舰店上线后的一幕。

  与国博天猫类似,还有它一个知名度极高的“网红”小伙伴——故宫淘宝。将朝珠做成耳机,让雍正皇帝在画中“动”起来,印着御笔“朕就是这样汉子”的折扇……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红,曾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上最热的话题,人们纷纷戏言600岁高龄的紫禁城也可以如此之“萌”。

  近年来,电商在中国迅速崛起。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7.63万亿元,同比增长30.4%。

  在 “互联网+”的背景下,电商与民族文化遗产激碰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为市场注入了不一样的新型思维模式。

  “中国已经有6.68亿网民,40岁以下的网民占总人口的80%,在‘互联网+’的大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是我们必须面对重大而现实的问题。”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方建生说。

  电商在为居于“庙堂之高”的博物馆文物带来文化机遇和产业机遇的同时,也为更多来自“江湖之远”的民间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山东省高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的传人聂臣希格外忙碌。今年五十多岁的聂臣希生于泥塑世家,自明朝开始,祖祖辈辈就捏制泥塑。

  几百年间,聂家庄泥塑做好后都只能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去销售,所覆盖的销售范围不过周边的乡镇和县市。而如今,聂臣希把自己的泥塑搬到了线上,生意越来越好,作品行销中国各地。“过去一年能卖一两万个泥老虎,现在能卖四五万个。”

  民间工艺世代相传,蕴含着智慧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和文化素养,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不过进入现代社会,这些文化遗产却遭遇着尴尬:市场难以突破空间限制,定价机制不成熟,传统产业工匠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珍贵的遗产曾一度失落。

  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和介入,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市场边界被大大拓宽,失落的文化遗产逐渐焕发生机,加之相关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被清除出去,文化遗产的产品价值得以实现最大化。

  近日,一个名为“阿里巴巴年货节”的新鲜词汇,让“聂家庄泥塑”这样的中国文化遗产再次走进公众的视线。

  这场年货节旨在为公众打造一个真正有年味的“节日”,景德镇瓷器、朱仙镇年画、庆阳香包、蔚县剪纸……人们发现,留在纸上、写在名录上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成为公众“看得上、买得起、年味浓、可珍藏、可传情”的文化消费品。

  不仅如此,年货节还创出“文化遗产+互联网”的新玩法,推出多场旨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筹活动,引入“大圣归来”等广受好评的IP,帮助文化遗产与时尚的设计对接。

  在方建生看来,电商为民族文化遗产带来的远不止平台这么简单,电商还可以将工艺大师、手艺人的作品和声音传递出去,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坚守传统文化行业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才有希望。

  “我们承载为中国美找到一个亮相的舞台,把它的美妙,把它内涵展现给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让他们眼里不仅仅有钻石的璀璨,还能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韵味与时尚。”方建生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社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