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和监管层在维护市场稳定方面推出的若干举措,引发了包括学界在内的市场人士的大讨论。引发市场大幅波动的原因有哪些?监管是否有改进必要?资本市场的改革路在何方?各方莫衷一是。
但一个大趋势的观点在众多讨论声中略显突出,那就是资本市场的监管需高度关注市场风险的变化,同时,市场的改革仍应照着市场化的路子前行,但需在各项措施完备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推出。
完善监管
提高风险预判能力
近期股市下跌,不同于去年的大幅异常波动。目前,市场估值中枢明显下移,与2015年6月12日市场高点相比,2016年1月6日,上证综指市盈率已由24.95倍下降至16.79倍,深证综指市盈率已由70.07倍下降至48.87倍,创业板指数市盈率已由134.51倍下降至88.93倍,同期境外主要市场市盈率水平与A股主板市盈率基本相当。
综合来看,此次股市下跌,是汇率波动、保险监管政策、重要股东减持政策、熔断新政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资本市场层面,监管改革引发市场担忧。新股发行制度完善,引发市场对注册制提速的猜想和股票大幅供给的担忧,保监会警示举牌风险,引发市场对保监会主导去杠杆的担忧。减持禁令到期引发市场担忧。此外,熔断机制加速市场下跌,熔断机制的存在,恰恰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止损”的心理价位,加剧了“锚定心理”和市场“磁吸效应”的影响,导致股指接近熔断阈值时,部分投资者提前交易,加速指数触碰熔断阈值。
“这显示出了监管的滞后和不对称。”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监管最重要的职能是保持市场良性发展,监管应高度关注市场的风险结构,风险的变化,同时调整市场规则,增加监管的预判性。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小民也指出,当前市场基础交易制度不完善,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涨跌停板制度、T+1交易制度、交易平台制度、强制平仓制度、熔断制度等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资金跨市场流动,凸现了分业监管不适应性,券商金融机构的配置、金融衍生产品使用等分类、金融资金和工具在资本市场的交叉混合使资本市场在高杠杆撬动下,达到了风险泡沫。”赖小民表示,风险在金融系统内部传递加剧了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运行的不确定。
赖小民建议,对资本市场的监管要综合治理,加强基础法律法规建设,建立高效和有弹性的监管体系,积极引导上市公司注重股东的回报,强化功能性监管,在统一监管构架下,根据金融的性质划分监管对象,消除分业监管模式下的信息不对称。
资本市场改革不能停滞
熔断机制的暂停引发了一些市场人士对资本市场改革的质疑。吴晓求认为,不能因为股市的下跌就停止资本市场的改革进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不能变。
吴晓求指出,在制度方面要推进注册制,但在推出前一定要明确注册制的配套措施有哪些,注册制需要什么条件,注册制讲究的是完全透明,不仅要建立匹配的权责机制,还需要明确注册标准。同时,还要规范融资渠道,形成动态的杠杆管理,建立更加市场化的交易制度,妥善处理交易风险,调整监管的重心,确保市场监管的独立性。
上海重阳投资总裁王庆也表示,通过资本市场的改革,尤其注册制的推出,加上前期股票市场的大幅波动,会让A股市场相对成熟一些,尽管它仍然无法完全摆脱系统性风险释放的闸口特征。长远来看,就必须构筑风控体系。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预计,未来资本市场的最大机遇来自于制度红利推动的流动性释放,随着以战略新兴产业板建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完善为代表的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加快,以注册制、深港通、沪伦通为标志的一系列基础性改革措施相继推出,将会稳步促进市场供求平衡,逐步提升市场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有效发挥投融资功能,提升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能力。(记者 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