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消费旅游
河北沕沕水生态风景区 :冰雪乐园 红色记忆
2016-01-03 09:50:00
 

沕沕水水电站原址。

  张震摄

沕沕水水电站发电机房。

  陈其保摄

晋察冀边区1948年1月25日赠予沕沕水水电站的“边区创举”纪念牌匾。

  资料图片

水轮机设计图纸。

  资料图片

1947年工人架线的老照片。

  资料图片

冰瀑景观。

  资料图片

冰瀑景观。

  张震摄

  从石家庄市一路深入太行山,来到沕沕水生态风景区。冬日的太行山区,千山万壑,草木稀疏,冰瀑倒挂,白雪皑皑。临近的平山县沕沕水村,是个300多人的小村庄,当地人念“沕”为“户”。正如村名,这里从不缺水,与水结缘。这里的水,不仅是村民生活的源泉,还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冰瀑冰灯

  白天纯净夺目,夜晚如梦如幻

  如今沕沕水生态风景区已成为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沕沕村也依靠它,脱下了贫困的帽子。

  春夏去百丈飞瀑、水帘洞听水玩水;秋天开车上空中画廊登高赏万山红遍;冬日就要走进冰瀑景观打造的童话世界。

  水已成冰,如今沕沕水景区正值赏冰瀑的最佳时节。都说长恨严冬无觅处,但不觉转入此间,竟是别有洞天。天然冰瀑形成,是因为这里多为喀斯特地貌,石头不紧密,丰富的地下水滴出山石,因流速慢和气温低,倒挂成高高低低、晶莹剔透的冰帘冰幔冰挂,山泉水纯净至极,冰瀑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光。远远看去,那直插天际、草木荒芜的山峰在冰瀑的覆盖下,粗犷中多了份柔情。

  为了在景区打造更集中的冰瀑景观,景区专门安装了架子、铺设了水管,水管上扎上眼儿,再引入山泉水。每到夜晚气温降低时,水从水管眼儿中喷出,到了白天再把水关掉,这就形成了冰瀑。相比天然冰瀑,人工打造的冰瀑因每晚喷水量不同和气温的不同,每天都形成不同的姿态。到了晚上,这里成了缤纷的童话世界。从一个冰门中穿过,便进入了冰雪王国——彩灯闪烁,冰瀑冰灯在灯管的映射下,闪耀着七色光。

  沕沕水村有青石瓦灰的民舍,年代久远的拴马桩、上马石,祖辈留传的石碾、石磨,以及淳厚的民俗和好客的民风。如今,旅游业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沕沕水村80%的农户建成家庭旅馆,2015年平均户收入突破50万元。

  一台发电机、一台水轮机

  点亮新中国的第一盏明灯

  除了自然景观,景区必看之地还有沕沕水水力发电站。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它发的电传送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点亮了新中国的第一盏明灯。

  “当时是没有金刚钻,就揽下了这瓷器活。”这是当年建电站的工人说过的一句话。在没有技术、敌人封锁、物资短缺、交通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建造一个水力发电站?从大的背景来说,沕沕水发电站的建设,是大决战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是为了解决33号兵工厂的用电问题。

  发电站并不大,主体是发电机房,外加相隔数米的两层办公楼,这些建筑都是当年所建,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发电站有个小院子,院外立着土砖砌成的岗楼,1947年6月发电站破土动工时,石家庄尚未解放,这岗楼就是为了站岗放哨。

  整个发电机房都是用土水泥修建,至今却没有一点裂隙。建电站用的石头、木材都是就地取材,当时最紧缺的是水泥。土木科科长卢成铭听了村里老人建议,利用当地不缺石灰石的便利条件,在河边建石灰窑烧石灰。再加红土、细砂按比例做成土水泥。

  走进发电机房,梁上悬挂的“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格外抢眼。但机房的陈设却很简陋,很难想象当年西柏坡的用电全部来自这大约100平方米的机房,来自这里唯一一台发电机。

  发电机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它是在井陉煤矿从敌人手里缴获的战利品。为了把这个庞然大物从30多公里外运到沕沕水,大家一边修路,一边行进;到了山区羊肠小路,不能行车,便合力肩扛人拉,用了一个月时间才运过来。

  水轮机与发电机并排放置,同样是个庞然大物,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得来不易。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发电机房很多设备都是从敌方缴获的战利品,但并没有找到现成的水轮机,因此它是百分百由“自己人”制造的。当时,设计人员没有见过水轮机长什么样,又缺技术少资料,一筹莫展之际,他们在旧书摊上意外发现了一本日文水电技术书籍,靠着现学这本书设计出了这台冲动式单水嘴水轮机。1948年1月25日,朱德总司令来到沕沕水剪彩,他亲自开启了水轮机的水门,顷刻间,水轮机旋转起来,发电机紧跟着旋转,沕沕水开始正式发电了。

  设备是如何进行发电的呢?机房窗外可以看到四根直通山上的输水管道,管道800多米,通向山上。水源在山顶,水从半山腰建的蓄水池下来,靠着高落差和冲力,冲动水轮机。当水轮机转得飞快时,产生的磁力就会通过发电机转换成电,最后通过配电盘输送出去,一天一夜可以发6000度电。

  村里有位老太太,回忆起通电的第一天说:“那一天,家里忽然有了电灯,晚上睡觉灯怎么也吹不灭,一家人急坏了。”新中国的明灯就这样点亮了这片山水。

  朱德办公室、浴室

  “怀念与朱老总上山赛跑”

  紧挨着机房,有个依山而建的两层办公小楼。一层有两个“窑洞式”的屋子,都是以朱德的名字命名。可以说,沕沕水水电站的建立,离不开朱德的关心和指示。朱德曾先后六次来到沕沕水考察,每次都会小住。

  其中一间是朱德办公室,大约10平方米的小屋内,仅放有一张小桌、两把靠椅和一张不到一米宽的木床。朱德就是在这里和电站工作人员及村民座谈。当地农民没有种鲜菜的习惯,朱德还带头在办公室门前开荒种菜。

  办公室相邻的是土水泥砌成的简易浴池,大概可以容纳七八个人。浴池里摆有一个土电热水器,相当于现在的“热得快”。有人会疑惑,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建一个浴室会不会有点“奢侈”?实际上,为了建成电站,工作人员和周围乡亲历经千难万险。但当时村里有个风俗就是要沐浴更衣后才能剪彩,于是就修了这个浴池。

  导游韩建肖还讲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村里有位已经过世的老人叫杨杰,当年朱德每次来沕沕水,都是他陪着上山。生前,他时常讲起这段经历,“朱老总有时不带警卫员,自己一个人骑头大马就来了。朱老总身材非常魁梧,戴着手表,穿着大头鞋,走路特别快。他对人特别亲切,有一次我们上山看灵泉洞,他还要和我赛跑。”

  水电站的建成,凝聚了中央领导的心血,也是军民团结的见证。

  后来遇到山洪暴发,电线被洪水冲断,为了争取时间、支援前线,工人们便冒着触电的风险拿手把断了的线头接上。

  水电站建成后不久,沕沕水水电站接到任务——向中央机关所在地西柏坡送电。为了让毛主席早日用上电,大家干劲十足,原本计划15日完成的架线任务,9天就完成了。架设线路27公里,结束了中央机关晚上办公点蜡烛的历史,《人民日报》开始了大批印刷,新华广播电台可以反复广播,指挥战争发电报再不用手摇发电机了,从西柏坡发往前线的那408封电报,用电全部来自沕沕水。

  当年朱德曾对水电站建设者说,沕沕水发电站“是边区的创举,战争时期可以供兵工厂生产用电,在和平时期可以为农村服务”,朱老总这句话如今真的应验了。

  本版制图: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03日 07 版)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