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企业加快了海外资产收购的步伐,根据研究机构Dealogic数据,今年开年仅两个月,已有102桩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协议公布出来,价值总计816亿美元,成为史上最抢眼的开年表现。去年同期仅有72桩案例,价值110亿美元。
但相比之下全球并购活动却身处“寒冬”。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尽管以美国企业为目标的跨境交易创纪录高位,但今年迄今全球并购交易同比下滑23%至3360亿美元。
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海外股市的低估值,使得中国企业更愿意“走出去”。
更多机会在海外
最近宣布的中企海外并购案例包括,青岛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中联重科收购美国工程机械巨头特雷克斯公司、清华紫光收购美国西部数据15%股份、中国化工以440亿美元收购瑞士农业巨头先正达等。
就在最近,海航集团还宣布拟以60亿美元收购美国IT产品服务分销商英迈(IngramMicro)。
德勤并购交易主管帕特里克·耶普表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规模会逐渐扩大,因为中国企业想通过海外收购品牌、购买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从而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普华永道交易服务部主管大卫·布朗预测,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未来几年将会保持50%的增长。
梅麦思律师事务所(O'Melveny&Myers)最近的一份研究显示,大量中国投资者看好美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所以美国企业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选项。其中近半投资者认为美国是全球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地,但也有47%的人认为美国的监管和法律法规是收购行动的主要障碍。
宏源证券分析师陈磊对此表示,中资企业大肆“海淘”与目前的海外环境也有莫大关系。“英国退欧”的可能性加大引发英镑大幅下挫,隔夜英镑对美元创2009年4月以来新低1.4067,同时英镑的跌势还波及了欧元和瑞郎等其他欧洲国家货币。“欧元、英镑这些币种的贬值带来的汇率差,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带来了机会。但考虑到未来几年美元依然是强货币,个人并不特别看好中国企业赴美并购。”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潮的持续正值中国经济放缓之际。经济增长放缓导致许多企业缺乏国内扩张的动机,它们正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海外。一些企业希望在业务低潮期从发达市场的企业手中获得新技术,另一些则希望通过并购交易获得的海外业务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业务下滑带来的利润缺口。
热度不减要慎重
尽管交易规模激增,但海外并购也同样面临风险。飞利浦1月宣布,由于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反对,其取消将旗下Lumileds照明业务出售给中资财团的交易。美国芯片制造商仙童半导体由于担心交易会遭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否决,也拒绝了华润微电子的收购要约。
在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员杨德龙看来,随着中国企业资金实力的上升,资本“走出去”逐渐成为新常态。但监管层面的阻力、被并购企业的质量、定价是否合理、企业文化如何融合等,都将是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潮要注意的问题。
2月,民营企业复星国际与央企华润集团对外收购的两笔交易在同一天受挫。复星宣布,将终止向以色列德勒克集团(DelekGroup)收购保险和金融集团PhoenixHoldings控股股份的交易。其原因可能是复星遭到以色列监管机构的阻碍。同时,华润集团和华创投资向美国飞兆半导体发出26亿美元收购要约,但遭到拒绝。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外国投资委员会专家克里斯·布鲁斯特的话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年度报告显示,美国对外国投资仍持开放的态度,但同时警告称,CFIUS的审查力度将更大,被审查的交易范围也在扩大,包括房地产。CFIUS是负责对外资收购美国企业进行安全审查的政府部门。
该委员会向国会递交的年度报告显示,该委员会2014年审核了24宗来自中国的收购申请,这是遭到审核的中国买家数量连续第三年超过其他国家。
在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唐承慧看来,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需要注意收购目标公司所在国家是否存在政治风险、政府审批的风险、工会和雇员反对收购的风险以及交易本身所隐含的商业风险,包括目标公司是否存在任何诉讼和争议导致收购完成后的减值、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侵权或原来技术许可失效的风险、是否存在控制权变更后的合同解除风险、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反腐败风险等。
唐承慧还建议,考虑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财务顾问、税务顾问、法律顾问、人力资源顾问和公共顾问等第三方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以降低并购当中存在的风险,确保海外并购的成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