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债危机带来的警示
警示一:次级债危机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中国同样存在这种隐忧。
在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除了银监会及央行这样的监管机构对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有所察觉外,房地产市场、商业银行依然没有对此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前,"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神话仍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一种主流观点。但实际上,当美国打破了这种神话时,居民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就暴露无遗了。这种资产的"优质性"受到了严重质疑。
中资银行在此次风波中应吸取教训,重视房贷等风险,提高应对房贷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控制。从房产贷款总量看,截至2006年末,我国个人商业房贷余额已经达到2.27万亿元。国内学者曾估算了我国内地按揭贷款的违约风险:对照香港20年的经验,利率上升、房价波动以及贷款人偿还能力下降等三大因素诱发的房贷违约率可能超过18%。房贷违约很容易转换成未来几年内的银行坏账。银监会最近的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3年呈现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假房贷"、"假按揭"案件层出不穷。
其实,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可能比美国次级债券风险还要高。因为,从住房按揭的对象来看,美国次级债券的次级贷款人信用还有等级之分(即"次级信用"),但对中国的按揭贷款者来说,估计其中很大部分人甚至连"次级信用"都没有。这是因为近几年来,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没有谁是不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住房按揭贷款者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信用等级可分的。这样,一部分信用欠佳的贷款人就必然会进入到房地产按揭贷款市场中。尽管目前国内不少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信用不好,但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的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一旦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逆转,其潜在风险就必然会暴露出来。这些潜在风险一旦暴露出来,国内银行将面临类似美国次级债危机的风险。
警示二:经济增长中不应放松风险控制。除了造成对股市和楼市直接或间接的冲击以外,次级债危机给我们最重要的警示是警惕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对于宏观经济系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必须防微杜渐。
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风险并不小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通胀压力、证券市场的泡沫、房地产市场的严重过热,这些因素都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构成很大的调整压力。只是目前仍处于景气周期阶段,公众对经济增长的预期仍是相当乐观,因而并未出现调整迹象。宏观经济体在上行阶段所表现出的风险控制放松也很明显,如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混乱、"一房多抵"等现象严重。金融系统总是在不断创造出新的规避管制的金融产品,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也放大了自身的风险头寸。
这样,一旦出现重大的负面消息,强大到足以改变市场预期的话,那么风险就会完全暴露出来,并通过市场的预期自我增强机制将风险放大,同时由金融市场传递到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整个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警示三:次级债危机为我国银行敲响警钟。
我们认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险向美国其他领域,甚至欧洲市场的进一步扩散只是时间问题,对此势头必须坚决进行遏制。否则,一旦向其他高风险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CDO)和信用卡市场等信用市场扩散,那么风险将呈杠杆的放大效应,也就是将提高风险倍数。这将直接危及到全球资产价格泡沫问题。虽然当前美国次贷市场危机不断并呈扩散趋势,但也正是由于美国银行在住房贷款方面成熟的客户细分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才推迟了美次贷风险向一般住房贷款市场和其他信贷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的蔓延速度。这对我国银行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应当认真研究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经验教训,也应当全面检讨中国的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质量及风险。可以说,如果不全面检讨中国的银行体系按揭贷款,不打破目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视"住房按揭贷款为优质资产"的神话,那么中国金融体系将可能会面临类似美国次级债危机。
警示四:建立健全我国信用体系刻不容缓。
美国信用体系非常健全,不同信用水平的人和机构享受的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信用记录好的能够享受利率折价,反之则需要承担信用风险溢价。美国次贷市场主要是为信用记录低等群体设置的。这种市场性的分隔如同为不同信用风险的资产设置了一道防火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同时,美国信贷市场提供的品种很多,如固定个贷、浮动贷款等等,这些品种的设置意在满足不同信用级别的人的需要。而我国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因此也就容易出现问题。显然,在这方面我国要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和对客户进行细分等技术,通过各种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不同层次的风险隔离带,降低风险传导性或传导力度。
这次危机可以说是美国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风险过度使用造成的。次贷是金融机构与借款者进行的赌博,赌的就是借款者背信发生的时间和概率。而把次贷证券化,只是把贷款人的风险进行全部或部分出售了,风险进行了转移和扩散,而并没有消灭。当前我国在住房按揭市场和一般信贷市场也存在着信用风险过度的问题。虽然我国并没有典型的住房次贷市场,但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并不低,甚至其风险敞口要高于美国的整个住房贷款市场。如当前许多商业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导致按揭市场积累了大量的虚假按揭;在按揭审批上,由于把关不严使得许多不符合条件且风险承受能力和信用水平类似于美国次贷市场的借款人得到了银行的支持,从而潜伏了大量的不良贷款风险。而且房价的持续飙升也使得银行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警示五:加强对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
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也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国际银行业为例,麦肯锡(McKinscy)公司的研究表明,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则仅各占20%。因此,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问题,对信用风险的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也有利于金融体系整体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对信用风险进行更为精确的度量,近来国际各知名银行纷纷推出其内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如JP摩根的信用度量制模型(CreditMetrics),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的CreditRisk+和KMV公司的资产组合信用管理模型(Portfolio Manager)。实践证明,这些模型的开发和应用有效提高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代表了相关领域发展的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活动才刚刚起步,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内部信用风险模型的条件;由于缺乏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的有力工具,商业银行不能从源头识别、防范和控制风险,信用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困扰整个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因而,在此过渡期间,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最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对有效控制和化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提高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