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但物价不会普遍持续上涨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有所提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目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状况看,并不存在商品价格普遍持续上涨的条件。尽管投资、消费比较活跃,出口增长很快,国内外需求比较旺盛,但供给方面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增长潜力更大:从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看,我国劳动力、资金、技术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有利;从体制方面看,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正在不断增强,这就决定了供给保障能力相当牢靠。近年来,重化工原材料由供给紧张转变为产能过剩,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基本消除,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也趋于回落。6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4%,涨幅分别较上年同期降低1个和3.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影响CPI上涨2.5个百分点;扣除食品涨价影响,CPI仅上涨0.7个百分点。这次食品涨价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调整的正常表现。2004年—2006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丰收,今年夏粮产量又同比增长1.3%,粮食供给的基础比较稳固。食品价格上涨,短期原因主要有:一是2006年世界粮食减产,加上美国等产粮大国将玉米大量用于加工生物质能源,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上涨;二是针对国内粮食市场供求变化,粮食部门库存投放不够及时;三是国内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较快增长;四是春节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从长期看,农产品和食品价格上涨,还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产品和食品价格都呈现逐步提高的态势。这是市场对耕地日益稀缺和农业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的确认,是用价格拉动农产品供给的常态反应,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渠道,也是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必然途径。在收入较快增长的背景下,这一变化对城镇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不会产生明显影响。对于部分住校困难学生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等受影响较大的群体,则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补贴,并适时适度提高补贴标准。目前国内粮食生产能力比较扎实稳定,在市场价格调节下,肉、蛋等副食品供给的增长潜力较大,未来食品价格不会继续较快上涨。
总的看,当前我国消费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既要积极采取措施缓解肉、蛋等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又要看到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仍然控制在相当低的水平上。因为,按照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核心消费价格指数(即扣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以后的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今年1月—6月的这一指标仅为0.9%。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必须长期不懈努力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这一矛盾日益凸显。今年上半年,高耗能的重工业和全社会用电的增幅超过去年同期,太湖等一些水体污染事件甚至影响到社会安定。资源环境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制约因素。造成这种局面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三高一低”(高要素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和低技术含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二是关键领域的改革不到位。政府职能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绩效考评体系、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价格体系不能反映资源稀缺性、供求关系和环境污染代价,不利于引导各个方面的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三是客观发展阶段的制约。当前及今后十几年,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工业特别是重化工原材料工业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改善住、行条件为特征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活跃,从而一方面提出了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对各类资源的需求和生活污染的排放也不断增加,这些都加剧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
针对这一矛盾,中央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部署了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安排。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把中央的部署落实到位,真抓实干,持之以恒,节能减排就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成效。(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