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公立医院是首选
本报驻乌克兰特派记者黄晓东、谭武军报道:在乌克兰,无论穷人富人看病都不是件难事,因为乌克兰的医院多为公立医院,私立医院数量很少。公立医院价格便宜并提供部分免费治疗,可以完全保证广大百姓的医疗需求,所以成为老百姓的首选。在公立医院看病无需花钱挂号,只要在不同的科室排队等候便可,但患者需拿着医生开的药方到药房自费买药。重病患者如需住院,普通病房一般是免费或只收少量费用。通常情况下,医院会为住院病人开列一个免费用药单,其他的药则需自费。此外,苏联卫国战争的老战士、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伤残人员及部分退休人员可享受完全免费医疗。尽管乌克兰私立医院发展迅速,但价格较昂贵,一般只有富人才去得起。
乌克兰的公立急救医院还对患者实行免费救助。以记者所在的基辅市为例,每个区都设有全天上班的急救医院,这类医院既有门诊部,又有住院部。前不久,记者的一位朋友得了急病,拨打急救电话“03”后,救护车很快就赶来并将患者送到最近的急救医院。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病人进行全面临床检查,各项检查不收费。如果医生认为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不但住院免费,医院还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而且营养搭配非常合理。美中不足的是,乌克兰急救医院的硬件水平相对滞后。
英国有病先去社区医务所
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施晓慧报道:英国《泰晤士报》曾做过一项调查,在选择“20世纪英国政府作出的最能影响国人生活的政策”时,46%的英国人认为是“国民医疗保健体制”,18%的人认为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15%的人认为是“赢得二战的胜利”。由此可见,国民医疗保健体制对英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英国国民医疗保健体制的核心原则之一是:不论收入多少,人人都可享受同样的医疗服务。不论是百万富翁、大学教授,还是火车司机、建筑工人,凡有收入的英国公民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并按统一标准缴费。不但英国公民,就连本报记者这样到英国工作的外国人、外国留学生甚至进入英国的难民,只要是合法居留,都可享受免费医疗。这套建立于1948年7月的医疗体制着眼于普通民众,目的就是使全体公民没有生病的后顾之忧,即使失业或没有工作能力的人,也不必为个人或家人生病发愁。英国的看病方式与中国不同,不是大病
小病都去看门诊。英国实行的是就地看病,有个头疼脑热,就去社区医务所或找家庭医生,就诊和买药都不交钱,只是在药房取药时,每张药方需付6.4英镑的处方费。只有急诊、专门检查或住院治疗才去医院。
俄罗斯医疗不搞私有化
本报驻俄罗斯特派记者马剑报道:正如有些俄罗斯媒体所说,当年叶利钦大力推行私有化时,只有教育与医疗这两个领域没有涉及,因为接受教育和医疗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学者认为,俄罗斯能在转型期经济出现衰退时保持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与这两个领域保持公有化有密切的关系。
俄罗斯总体上继承了前苏联的免费医疗制度,百姓到医院治病既不需花钱挂号,也不要支付任何费用。俄罗斯的国家医疗系统由国家拨款,保险医疗系统是建立在公民、企业、雇主缴纳强制性医疗保险费用的基础上,这两种医疗系统对公民来讲都是免费的,如果到私人医院治疗则需要自费。自1994年大力推行强制性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俄罗斯每年加入该医疗体系的居民不断增加,据2001年统计,共有1.37亿人加入了该体系,也就是绝大多数俄罗斯人都加入了。每个加入医疗保险体系的俄罗斯居民都能获得一个医疗保险卡,每次看病
时只需出示这个卡或告诉医生卡号。免费医疗使退休老人、伤残军人等低收入人群的健康有充分保障。随着近几年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发展,俄政府也开始努力提高人民的医疗水平,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不久前通过的2006年联邦预算就规定卫生经费为1310亿卢布,比2005年增长83%。(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