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大的公立医院———全印医学院。(任彦/摄)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当前,医药卫生支出已成为我国家庭继食品和教育消费之后的第三大类支出。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医疗服务领域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世界各国在解决国民医疗卫生保障问题上有各自的高招,它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印度公立医院不收费
记者日前体验了一次印度的免费医疗。我早早赶到医院时,挂号处前已排起了多条“长龙”,排了两个多小时才轮到挂号。记者说明了情况,递上100卢比却被对方一只手挡了回来。“为什么?”对方慢条斯理地回答:“这是公立医院,不收费”,言语之间流露出一种不耐烦,似乎在说“连这点常识都不懂?”记者追问:“难道这里对外国人也免费吗?”对方递过一张挂号单,一本正经地说:“只要是地球人,这里都免费。”拿着医生开的处方,记者很快在医院药房拿到了药,真的没花一分钱。
印度第一部宪法规定,所有国民都享有免费医疗。为切实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印度政府下了不少功夫。首先,印度构建了一个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体系,基本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医疗需求。目前,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分为国家级、邦(省)级、地区级、县级和乡级。其次,由于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公立医院负担较重,印度政府也鼓励发展私立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一个有机补充。市场化运作的私立医院大多条件较好,这样就使一些富人很自然地“分流”到私立医院。再次,健全农村医疗网络。印度有2亿多贫困人口,约占其人口总数的21%,其中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印度政府规定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卫生中心,中心一般有30张左右病床和4名医生,并配有较完善的检查设备等。此外,每个地区还通常有2到3个地区医院,社区卫生中心无法治疗的患者都被送到这里。印度的农村医疗架构设计照顾到了各个层面,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
德里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骄傲地对记者说:“谁都可能生病,但大部分都是小病,如果小病能得到免费治疗,可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支出,人民也不再担忧,长远来看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是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
去年,印度政府用于农村地区公共健康事业的资金为1028亿卢比(约合24亿美元),与很多国家相比并不多,但印度人口平均寿命是独立前的两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一位印度经济学家告诉记者:“政府之所以成功,是对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了公平配置。”据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评估排行榜显示,印度在全世界居第43位,远远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泰国 30泰铢就可看病
本报驻泰国特派记者刘歌报道:曼谷人通常把首都以外的各府(省)称为“乡下”,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人依然生活贫困,有的甚至负债累累,更谈不上寻医问药了。为保障穷人看病,泰国政府推出了“30泰铢(约合人民币6元)看病计划”,并于2002年将这个计划扩展到全国。这个计划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当时曼谷大街到处可见“30泰铢看病”的标语和宣传海报。该计划面向泰国广大普通老百姓,所有未被列入职工社会保障计划、公务员医疗保健计划以及尚未获得福利性医疗待遇的人员都可参加。根据该计划,每个参保人
每次看病只交30泰铢挂号费,就可以利用医院提供的一切诊疗服务,包括医药、住院甚至手术费用。唯一的限制是只能在本府指定的政府医院就诊。这一计划大约覆盖了近一半泰国人口。
昆苟是曼谷的一位出租车司机,他告诉本报记者,在没有“30泰铢看病计划”时,他即使生病也很少去医院,因为去了也看不起。但该计划实施后,有一次他的孩子轻度骨折,从诊治伤口、固定夹板、打石膏到打针吃药等一共只花了30泰铢。后来,他们又去复诊2次,每次也只交30泰铢。昆苟心存感激地说:“30泰铢买个汉堡包都不够,但却能看病,过去我想都不敢想,现在的政府真为百姓着想。”泰国政府每年会按照诊治参加“30泰铢看病计划”的人数,按1202泰铢的标准对医院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