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国家,税负较重,一般都在60%左右。但巴西联邦政府规定,对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内生产并在本国销售的产品,免征工业产品税;对以农业和亚马孙地区植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产品,免征工业产品税。企业10年内免征所得税,此后5年内只征50%。马瑙斯市政府还规定,所有外来投资企业免征城市房地产税、垃圾服务税、公共清洁税、公共场所和道路保养税,以及营业执照税。此外,在区内购买用于工业生产的地皮时,只需支付象征性的1雷亚尔/平方米(按当时汇率,1雷亚尔约合1美元)。
截至2005年底,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吸引了30多亿美元外资,19亿美元本国投资,马瑙斯已成为巴西西北部经济龙头,带动了西亚马孙地区4个州的经济发展。区内现有工业项目近1000项,销售额约180亿美元,解决就业人口50多万人,上缴联邦财政近3000万美元。马瑙斯自由贸易区是在巴西经济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建立的,完成了巴西西北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催生了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连续7年高速增长的“巴西经济奇迹”。外国大型企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也使巴西的工业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以家电为例,巴西家电工业落后,绝大部分使用的是窗式空调,中国格力公司建厂后,产品立刻更新换代,家家户户用上了分体式或中央空调。
印度:经济特区遭质疑
2006年可以称得上是印度的“经济特区年”。这不仅是因为印度各地都在大建经济特区,更因为经济特区建设引发的争议,成为印度这一年最热门的话题。
印度发展经济特区的想法,是受中国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启发。印度媒体报道称,中国经济之所以领先印度,主要是因为经济特区拉动了制造业;印度要想赶上中国,就必须建设经济特区。印度总理辛格说,建设经济特区已成为印度的国策,“这是印度赶超中国的最后一班车,印度不能再错过。”
2006年年初,印度正式实施新制定的《经济特区法》。该法规定,在经济特区内,企业享受15年的税收减免政策。而且特区提供“一站式”服务,所有手续可以通过一个窗口办齐。这在一向以手续繁杂冗长闻名的印度,显得难能可贵。一时间,200多个经济特区建设项目在各地上马。记者走访的10个邦,没有一个不是在征用土地、修建道路、建设厂房,各邦都在快马加鞭进入“经济特区时代”。印度工商部长纳特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06年印度经济的一大亮点就是掀起了经济特区建设的大潮,“在这股大潮中,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正在形成,外资大规模进入的时代就要到来,印度经济将腾飞得更快”。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印度学习中国经济特区的只有名字,内容大不相同。新德里近郊的诺伊达经济特区是目前印度北部最大的经济特区,占地面积只有1.25平方公里,印度将要建成的最大经济特区也只有100平方公里。而中国最小的经济特区也有122平方公里。摩根斯坦利印度公司的资深经济学家阿亚先生认为,经济特区一定要以规模经济取胜,没有规模优势,便失去了经济特区的意义。
印度反对经济特区的声浪一直没有停止。印度《亚洲时代报》2日载文称,2006年,印度最受争议的事情就是经济特区。批评人士称,印度的经济特区只是通过扭曲性的激励措施而非实力来吸引投资,这可能延误经济领域的真正改革。他们认为,印度和中国国情不同,时代也不同,不能简单照搬中国的经验。由于对土地使用的要求太过宽松,大批土地被廉价出售和征用,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地区,一些农民因生计无着而自杀。批评人士还说,印度的免税政策只会鼓励企业将现有生产转移至新的地区,2009年—2010年,相关税收损失将达到200亿美元。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搞经济特区,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印度这么难。”印度工商部一位高官对记者感叹道。据他透露,印度总理已于2006年12月20日召集多名部长开会重新研究《经济特区法》,印度的经济特区政策还可能改变。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夏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