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了饭碗的布特并没有像很多老兵那样在社会转型中迷失自我、成天用酒精来麻痹神经,而是冷静地分析了自己面临的情况和手头掌握的资源。再三审时度势之下,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凭借多年来在军队中积攒的知识和关系网做武器生意,首批客户就瞄准了自己熟悉的非洲。
苏联解体后,大量武器散落在华约国家和前加盟共和国,这些足以武装一支百万大军的常规武器管理混乱,因此布特完全不用为“货源”操心。他和同伙在东欧国家以极低的价格购进大量的军火,很多时候干脆买通军火库管理人员,直接把军火仓库彻底搬空。据报道,在1992年到1998年间,仅在乌克兰,就有价值320亿美元的大型及小型武器和弹药以及其他一些军事设备不知去向,其中不少就流入了布特的渠道。
1992年,25岁的布特做了第一笔生意。他借钱用12万美元采购了三架“安”式运输机,开始以莫斯科为中心搞航空运输,他的首航是从莫斯科飞丹麦。在传统的航运业短暂“试水”后,1993年,他将业务移到担当亚洲、非洲、欧洲贸易和运输枢纽的阿联酋,先是托关系在阿联酋的一个简易机场租下了几架运输机,成立了特拉沙维亚进出口公司,随后,他开始借着这个“壳”大张旗鼓地从事军火生意。
布特的公司在短时期内就赢得了向比利时驻非洲索马里的维和部队供应武器的“正规合同”,此后,他更加大肆从事非法武器走私。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与西欧的一些军火贩子合伙将大批武器弹药运输到当时正在打内战的卢旺达;大约5年间,他独自将至少37批武器弹药从保加利亚走私到了安哥拉,卖给安哥拉的反政府武装“安盟”;布特的身影也曾出现在塞拉利昂和刚果(金),卡比拉能够推翻刚果(金)前总统蒙博托,军队的装备中也少不了“布记”的烙印。
为了进一步拓展非洲业务,贴近市场和客户,布特甚至在当地建立了“本土化”的公司。他在利比里亚建立了艾尔塞斯船舶运输公司,本着“只要给钱就卖”的原则,向贫瘠和战乱的非洲各国大肆销售包括自动步枪、枪榴弹、机关枪、火箭筒以及弹药在内的各种武器。
布特公司的“触角”几乎伸到了非洲各地,其中包括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民主刚果共和国、赤道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卢旺达、塞拉利昂、南非、苏丹、斯威士兰以及乌干达。只要有战乱的地方,布特就会像闻到腥味的苍蝇一样马上飞过去,比利时国际和平情报中心的约翰·佩莱曼是研究非法军火走私的专家,他认为“在非洲,稍微大一点的战争都能看到布特的身影”,因此有媒体甚至得出结论称“没有布特,非洲会太平许多”。布特迅速将塔利班发展成为阿富汗的第一大军火买家。
非洲是布特的起家之地,但没过几年他的生意就成功地做到了“走出非洲”,世界上其他动荡地区也被布特牢牢盯上。其中,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战火不断的阿富汗便是他商业计划中的一个“利润增长点”。
冷战结束后的10多年来,阿富汗的政局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路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无论是哪派占据优势,八面玲珑的军火商布特始终是他们的座上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