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色素结石
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好发于女性。育龄妇女与同龄男性的患病比率超过3:1,而七十岁以后则下降到2:1。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另外,人种因素亦与发病相关,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过75%,是全球胆石最高发的人群。
1983~1985年对我国26个省市11342例胆石患者调查显示,胆石的分布、类型与地域、饮食、职业、感染相关。在饮食习惯中,凡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其中任何一类吃得多者,其胆
肝内胆管结石囊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发病率较高,而普通饮食或蔬菜吃的多得则胆管结石和胆色素结石增高。城市胆管结石:胆道结石约为3~5:1,农村为15:1。职业中职员胆囊结石接近70%,胆管为20%;工人中胆囊结石接近60%,胆管为30%;农民中胆囊结石仅25%,胆管占65%。胆固醇结石73%在胆囊,17%在肝内外胆管;胆色素结石62%在肝内外胆管,27%在胆囊。在美国,约有10%~20%的男子和20%~40%的女子患胆石症,后者每年造成约10000人死亡。因与胆石有关的疾病而每年都有50多万人的胆囊被切除,其费用超过60亿美元。
造成胆结石“重女轻男”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喜静少动。
许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呆在家里的时间多,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女性身体中雌激素水平高,会影响肝内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的形成,使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响胆囊排空,引起胆汗淤滞,促发结石形成。绝经后用雌激素者,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多。
2、体质肥胖。
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这一嗜好的直接成果就是身体发福,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40岁以上体胖女性,是胆结石最高发人群,此时,女性雌激素会使得胆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胆汁中。
3、不吃早餐。
现代女性中不吃早餐的恐怕要比吃早餐的多,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4、多次妊娠。
女性在妊娠期间胆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造成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内胆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机会则大大增加,而多产妇女发病率则更高。
5、餐后零食。
现在我国很多家庭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饭后,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边吃零食边聊天边看电视。这种餐后坐着吃零食的习惯可能是我国胆结石发病率逐高的原因之一。当人呈一种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妨碍胆汁酸的重吸收,致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易沉积下来。
6、硬化者。
这与肝硬化病人身体中对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有关,身体中雌激素灭活功能降低,则雌激素水平较高,加上肝硬化病胆囊收缩功能低下、胆囊排空不畅、胆道静脉曲张、血中胆红素升高等多种因素可造成胆结石。
7、遗传因素。
遗传因子在明确胆结石危险性方面显然起着重要作用。胆结石在胆固醇胆石症患者的近亲中更经常产生。美国西南部的当地美国人患胆固醇胆石症的危险性很大(>80%),这一点似乎包含一种遗传因素。
中年妇女为何易得胆结石
胆石症是各种年龄的人都可能罹患的疾病,但以女性居多,调查显示,女性高出男性2~4倍以上,从年龄上看又中年女性居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内分泌改变女性体内的雌性激素能直接影响肝脏酶的代谢,从而使肝细胞分泌胆汁的成分发生改变———胆酸含量减少,胆固醇含量增加。此外,雌性激素还能干扰胆囊收缩功能,使胆汁排出受阻,造成胆汁淤积,促使胆结石形成。
多次妊娠多胎生育的妇女发病较多。因为妊娠期间血液中胆固醇上升,胆汁中胆固醇亦随之增多,胆固醇与胆汁、卵磷脂比例改变后,形成一种不平衡状态,胆固醇易沉积形成结石。
缺乏锻炼中年妇女家务缠身,又喜静不爱运动,从而使胆囊收缩能力下降,排空延迟,导致胆汁淤积,浓缩过度,胆盐溶解胆固醇的能力下降,胆固醇易结晶析出,并逐渐层叠为结石。
不吃早餐有部分妇女为减肥而不食早餐也易患胆结石。不吃早餐的人,胆汁长时间储存在胆囊内,水分重吸收增加以致过度浓缩,其中胆盐成分的化学刺激可使胆囊粘膜发炎改变其功能。且胆汁滞留时,胆汁碱度增高,胆盐溶解胆固醇的能力降低,促使胆石形成。
爱吃甜食易患胆结石
美国科研人员研究发现,50岁左右的妇女吃甜食过多,会导致发生胆结石:过量的糖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和卵磷脂三者比例关系严重失调。过量的糖还能自行转化为脂肪,导致人体肥胖。肥胖并不会使所有的人长结石,但对中年妇女来说,它却是招致胆结石的温床。长期食糖过量,还会加速细胞的老化。因为,糖属于酸性食物,大量吃糖可使体液变成中性或弱酸性,促使细胞衰老。大量吃糖,还会过多消耗体内的钙,造成骨骼脱钙,导致骨质疏松和易发生骨折。
保胆取石新概念
在100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揭开了老式保胆取石容易复发的秘密,在治疗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复发问题,保胆取石就成了现实可行的方法。从10年多来对近千例实施新式保胆取石病人的随访表明:术后5年复发率仅4%,这是在未行系统术后保健的病人进行的统计,如结合术后旋磁等保健治疗,复发率还会明显下降。同时,对保胆取石后的患者通过特制药物针对性调节患者体质,摒弃可能诱发胆囊结石的原因,以避免复发的可能性。使保胆取石具有了非常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复发率高这一问题已被我们圆满攻克。
切除胆囊的弊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对胆囊切除术后种种弊病的探索,提示胆囊具有极为复杂和重要的功能,是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消化和免疫器官。就目前所知,胆囊至少具有储存、浓缩和收缩的功能。当然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和免疫功能。胆囊能将稀薄的肝胆汁浓缩30倍,储存于胆囊,进食高脂饮食时,将胆汁排入肠道参加消化。若切除胆囊,患者进食高脂饮食时,已无高质足量的胆汁相助,身体只好耐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之苦。但是此症状常被外科医师忽略,推至消化内科就诊,成为内科难治的“顽症”。
同时,众所周知,胆囊切除术有一定的胆管损伤率(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早期为5%~8%,目前仍有0.17%。手术损伤包括:胆管损伤、肝管损伤、血管损伤、胃肠损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