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发现理论
北京交通大学因铁路而生,由管理起家,其前身为1909年清政府创办的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府。北京交通大学经管类学科发端于学校创建之始,是学校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百十年来,在“知行”校训的引领下,学院形成了“顶天立地”的商学文化,“顶天”就是高水平的理论研究,“立地”就是与产业对接。案例研究,成为新时期学院实践“顶天立地”的有效载体。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和中国产业发生了前所未有之巨大变革,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伟大实践,既为商学理论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也提出了迫切要求。”崔永梅谈到,“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实践已远远走在了理论的前面,现有的中西方经济管理理论均难以全面解释当前中国的经济现状。这就需要我们从实践中去总结经验、发现理论、创造新知。案例研究是其中重要的手段。”“通过对一个个标志性企业、现象级模式的深入剖析,从中总结和创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近代管理学科的诞生地,北京交大经管学院与产业界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依托现有的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以及8个国家及省部级平台,学院始终瞄准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服务于国家交通运输、现代物流、资本金融、信息技术、建筑地产、旅游健康等行业发展,成为支撑和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院教师每年承担200多个产业研究和产业服务项目,同时聘请300多名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及政府经济管理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参与研究和教学,给学院带来源源不断的案例。学院教师近年来开发的130多个原创案例,绝大多数都是相关研究成果的直接转化。
充分发挥大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学院信息管理系苟娟琼教授团队也与中国中铁集团建立了长期而密切的合作,内容涉及课题研究、项目设计、决策咨询等。“但远不仅限于此”,苟娟琼表示,“对于高校来说,最重要同时也最难的是如何把企业的现实问题跟自己的科研、教学真正融合起来。”她认为,案例研究为此提供了钥匙。“高校跟企业合作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通过立项的方式去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但同时也可以脱离开来,不局限于具体的合作,而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案例研究者,去客观、冷静地观察、分析企业,对一些重要而不紧急,也就是目前企业并不急于解决、但未来发展中一定会非常关心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好的建议。”“这样能更好地找到高校同企业合作的边界和平衡点,既做好企业服务,又真正发挥高校创新引领的作用。”实际上,在中国中铁集团在国内率先推动建设管理会计平台的过程中,学院团队就扮演了这种“外部顾问”的角色,发挥了积极建设性作用。
基于上述理念,学院下一步还将探索采用“案例沙盒”的新模式。“传统的案例研究是别人做完了,你去总结”,苟娟琼介绍,“‘案例沙盒’则是师生在企业实践当中主动寻找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更深一步开展行动设计研究,作为企业实践的参考,因此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她强调,由于“案例沙盒”既可以由教师科研团队实施,也可以是案例课堂的教师带着全班学生开展,因此“开启了一个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真正融为一体的新模式。”
在专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顾元勋也发现,始终保持对企业发展的敏锐性,持续更新知识信息和思考方式,密切关注具有典型时代性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机制,是保证案例质量的关键。在他主讲的《商业模式创新》课堂上,一位MBA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案例研讨后感慨万分,懊悔自己没有早点听到顾老师的课程,感叹“自己原来所在企业失败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中找到了答案。”
与中国企业联合会联合举办“企业家管理创新大讲堂”
开创商学智慧多方共享的生动局面
作为北京交大经管学院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以“贡献商学智慧,培育领军人才,造福经济社会”作为办院治学的使命。案例工作显然很好地同时承载了上述三大使命。贡献商学智慧、实现多方共享,又是其尤为鲜明的特色。
在崔永梅看来,通过案例教学,将企业的故事复盘给学生——未来的企业家和管理者,这是商学智慧的传播;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案例、共同发现新知,这是商学智慧的创造;通过案例沙龙,交流经验、启迪思想,则是商学智慧的共享。她强调,共享经济背景下,如何推动案例,特别是针对中国企业研究开发的原创性案例多方共享与知识创造,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课题。
张莉莉也认为,与企业合作开发案例,一方面能保证高质量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学院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又为企业提供了战略决策依据、服务于企业自身发展。学校和企业信息互通,科研与教学深度结合,是一种双赢的局面。“能够在不断探索更加符合商学院特点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同时,深化企业与学院、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
2016年,为推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北京交大经管学院与中国企业联合会签订合作协议,内容包括联合建设“中企联—北交大企业管理案例库”,建设企业管理案例基地、合作开发企业管理案例等。这也成为学院与企业合作开展案例研究、深化理论创新共享的标志性成果。两年多来,2000多家中国管理创新标杆企业的一手资料被提供给学院教师,作为案例研究和教学的基础素材;多个企业案例基地得以建立,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从2018年起,双方联合举办“企业家管理创新大讲堂”,每周邀请一位行业龙头企业家来学院讲学,分享企业管理创新的成果与经验,成为企业与高校间“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师生、校友与企业聆听者众多,几乎场场火爆。
事实上,作为开放办学的重要内容,北京交大经管学院在案例工作国际化方面的动作也很见力度。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举措,就是学院依托国家引智计划,与国际案例研究的顶级专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潘善琳教授建立合作关系,深化案例师资培训、教学模式改革、企业案例开发、案例论文撰写、学生案例写作等全方位交流,以此推动学院案例工作与世界一流标准全面对接,有效实现整体提升。
“学院的愿景是成为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商学院,这不是空话和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坚定的行动。”崔永梅强调,“通过我们的案例研究与案例教学,既直接服务国家产业和行业发展,又致力于培养领军人才和产业精英,从而真正实现创新引领。”“案例已成为学院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将持续深入地推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