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增长极
全国政协委员韦苇说,“关中—天水经济区”能否成为新的经济高地,关键要看以西安为主的国际都市圈能否早日形成。说的具体一点,就是看 “西咸一体化”能不能产生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
在谈及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在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的作用时,韦苇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西咸一体化做好了,国际化的都市圈就有了,这是核心。就像银河系中的大核,可以对经济带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从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城市到国际化大都市,是继上海和北京之后国家批复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2010年6月,《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经省政府审议原则通过,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做出导引性、框架性、战略性安排,提出要按照建设上千万人口大城市的要求,适当扩大城市空间,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生产力布局,努力把西安市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未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将做大做强金融商务、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形成国际性的交通枢纽,充分发挥“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龙头作用。西咸新区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主城功能新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承担着支撑和引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国际化大都市、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大西北、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所在。
西咸一体化深入推进
推进西咸一体化是建设大西安、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之举。西安和咸阳,山通脉、水同源、路相连、界相邻。
2002年,西安、咸阳两市签订了一体化协议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西咸一体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受行政区划分割、缺乏抓手等原因,一体化进展不快、力度不大,特别是西咸接合部建设步伐缓慢,没有形成实质性、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局面。目前,两个城市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在空间上拓展和内涵上提高,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共赢发展。
张宝通,最早提出西咸一体化的学者。
他说,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陕西发布西部大开发动员令。当时讲陕西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西安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除了西安,还有两个城市,一个是重庆,一个是成都。升为直辖市后的重庆人口达到3000万人,只比陕西人口少1000万,是西安人口的4倍多。西安和重庆等于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成都原来不如西安,但后来温江地区和成都市合并这一措施,影响深远,合并后的成都人口达到1000多万人,开始占据优势。因为西安的城市太小、人口太少,这限制了西安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西部总部、外资银行的西部分行、外国的西部领事馆等,都愿意放成都不愿意放西安。很简单的原因就是:成都城市大,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市场大。所以,尽管西安的国际知名度高,区位优势好,但是城市小,影响了西安西部桥头堡作用的发挥,也影响了整个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因此,西安城市要扩大、人口要增多,实施西咸一体化是最佳的选择。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西咸一体化由此跃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认为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在区域发展上谋划新亮点,取得新成效,决定将两市接合部规划为西咸新区,明确提出“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十年大跨越”的阶段性要求,并以此为突破,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深入贯彻实施。
目前规划的5个分区组团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组团之间相互依存、互有关联,需要在省级层面进行统筹整合。在新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之后,原来的“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体制已不适应,亟需建立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机构强力推进。我省决定,在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将过去协调性质的推进西咸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改为西咸新区管委会,由分管省领导兼任主任。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减少重复建设,有效合理地配置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将对新区各组团进行统一规划、同步建设、错位发展、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