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黎友好桥梁
虽然是在异国他乡,维和工兵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援手,成为中国-黎巴嫩之间友谊之树的灌溉者。据工兵团政委、上校黄艾俞介绍,刚刚归国的第十批维和工兵营在黎巴嫩安装9个边境杆,扫雷区域达3501平米,排查、清理了35枚地雷,其中多数是防步兵、反坦克地雷,杀伤力极强。蓝桶是表示临时停火线的标志,在黎巴嫩和以色列的边境上以蓝色标注停火线,而维和人员通过树立蓝色的标识来稳固双方停火的边界。
黄艾俞告诉记者,联合国驻黎巴嫩维和部队在2006年从2000人骤增到12000人,37个国家在此派驻维和人员,中国常驻官兵343人,人数位列第12位。维护地区稳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维和官兵的重要职责。
去年,日不肯村橘子园主拉布拉辛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不过,他采摘的第一批橘子,并没有送到集市上出售,而是又送给我维和部队。究其原因,还得从7年前说起。
2006年10月27日,时任工兵营副指挥长的唐尚平带领官兵到日不肯村搜排未爆弹。拉布拉辛把唐尚平拉到了自家橘子园,枝头挂满了果子,但是发愁的是同样密密麻麻的子母弹。地上、果树上全是。如果子母弹引爆了,果树就毁了。以果园为生的拉布拉辛一家将失去生活依靠。
唐尚平决定先将子母弹移出,然后进行销毁。战士们弯着腰,轻拿轻放,将子母弹一一放入沙箱。“挂在树上的子母弹是最难解决的,一旦触碰就会爆炸,所以在拿下一颗子母弹时不能晃动树枝,否则另一枚很有可能因为轻微的动作而引爆,”排雷作业手李虎告诉记者。
中国维和工兵营还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道路养护等人道主义援助。营地附近有三个村庄,大约居住着6000人。而中国营医院就曾为当地5300多人次看过病。“医生开始为当地人做针灸,他们很怀疑啊,这个小小的针能管用吗?时间证明了,我们有能力为黎巴嫩人民造福,”黄艾俞说。
在提尔,国际红十字学会办了一所孤儿学校,1000多名儿童中90%都是战争孤儿。去年,他为孩子们做了讲座,讲地雷的常识及防范措施。讲座后,孩子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特别感兴趣,于是黄艾俞组织官兵定期给孩子们讲课,普及安全知识。黄艾俞表示,今年部队会抽出一部分经费,资助孤儿学校的学生来中国学习、参观。
也正是由于点滴积累,攒下了当地民众和政府官员对中国维和士兵的感情。“提尔市政委员会主席邀请我去参观,临走时亲了我三下,左右脸颊和额头,这在当地是最高礼仪,”黄艾俞激动的说。(记者 胡永启 通讯员 凌涛 刘松)
实习编辑:李培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