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扫雷—刀锋上的跳舞
2006年3月,应联合国请求,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组建了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是中国政府向中东地区派遣的第一支维和部队,至今共执行过六次维和任务。最近一批工兵营上个月奔赴黎巴嫩执行任务。这支部队收到了联合国两任秘书长安南、潘基文的亲切接见和赞誉。
当年,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爆发武装冲突,很多平民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个老太太因炸弹受伤,旁边还有五六枚未爆弹。陈代荣的任务是解救这位老人,当时他自己也害怕。因为第一次面对数枚炸弹,但是责任在身,不得不硬着头皮拆弹,陈代荣说。胆大心细的他最终拆除了炸弹,这还归因于平日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和过硬的拆弹本领。
中国维和工兵营参加的联黎部队是在联合国存在时间最长(1977年至今)的一支维和部队,也是联合国比较肯定的一个模范任务区。联黎部队有一个硬性规定,凡是通不过国际扫雷资质认证的军队,都没有资格进入任务区执行任务。
刚开始,中国维和工兵营本想借鉴乌克兰的标准扫雷作业程序,但因为知识产权问题遭到拒绝。中国维和工兵营迅速组织了以陈代荣为组长的攻关小组。为加快进度,在完成每天平均10个小时的扫雷任务之后,攻关小组的每名成员都坚持加班到凌晨2点至3点编写材料。资料缺乏,他们就地取经,积极向联合国地雷行动协调中心和黎巴嫩政府寻求帮助。天气炎热,他们干脆披着湿毛巾光着膀子干。
特别是在2006年黎以交战期间,他们被迫躲在掩体里加班,由于生活条件恶劣,攻关小组的每名成员都便秘不止,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他们便完成了长达272页35万字的《扫雷标准作业程序》编写工作,并顺利通过了联合国驻黎巴嫩地雷行动协调中心的资质认证考核,获得了联合国和黎巴嫩政府联合颁发的《扫雷资质证书》,成为我军首支通过国际扫雷资质认证的专业扫雷队伍。
攻克这一难关,中国维和工兵营比乌克兰工兵营少花了近2年半的时间。为了这个资质,攻关小组的同志消耗了几十箱方便面,单稿纸就用了20多公斤。
排雷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中国士兵坚持刻苦训练,用实战化的场地模拟真实的排雷场景,从而增强实际应变能力。正是扎实的训练让排雷士兵们心里有底。
“爸爸妈妈,我在这里主要担任扫雷工作。当你听到这样的工作有可能会吃了一惊的,但请你们放心,我们都是经过长期培训和联合国知识论证通过的,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很有底的,再加上我们的防服装具设施很齐全,在安全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五次参加维和排雷的曹恩贵在给父母的书信中这样写道。
2006年 7月24日,陈代荣接到联黎司令部的通知,要求派遣一个扫雷、排爆分队前往槟特贾拜勒执行扫雷、排爆任务。陈代荣带着分队前去,没想到途中遭到飞机轰炸,真主党火箭弹与以色列炮弹打得不可开交,一枚枚炮弹在他们行驶的装甲车附近爆炸,在快接近目的地时,一枚航弹破坏道路,他们只好又顶着炮火被迫退回到联黎部队加纳营据点避难。
当年8月10日位于戈兰防地的联黎部队印度营因多日断水断粮,联黎司令部组织一个运输分队运送食品,陈代荣属随队排爆小分队,当时借道以色列前往戈兰高地印度营据点,在我们前往联黎司令部的途中(黎巴嫩境内),突然遭到两名真主党武装人员的机枪袭击,只听见子弹打到装甲车上发出的“砰、砰、砰”的声音,还好加纳驾驶员能够沉得住气,死里逃生赶到联黎司令部,待大家安静下来后一看,装甲车的两个轮胎被打爆了,人员安然无事。
陈代荣的妻子对他在黎巴嫩的工作也非常的担心,因为每天接触的都是危险的事,每次出国前,她都很“啰嗦”,陈代荣明白怎么回事,他出来后妻子就好象一尊“望夫石”一样。因为常年和地雷打交道,陈代荣的儿子取了个小名“小地雷”。
在工兵团维和士兵中,陈代荣绝不是个案。曹恩贵参加过五次黎巴嫩维和,每次临行前,父母都要千叮呤万嘱咐,生怕遇到危险。在训练扫雷之前,我是个急性子,但是培训中,他慢慢磨练出了慢性子。2006年,他在黎巴嫩第一次排查出地雷。“第一次排到地雷时,扫雷器滴答滴答的警报声让我既紧张又兴奋。”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