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西南地区>云南>云南新闻
捐衣捐食莫捐钱 昆明市救助站倡导新救助方式
2011-02-16 16:11:23      来源:春城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捐衣捐食莫捐钱 昆明市救助站倡导新救助方式

桥下成了流浪汉的家

捐衣捐食莫捐钱 昆明市救助站倡导新救助方式

流浪汉的“家当”真不少

捐衣捐食莫捐钱 昆明市救助站倡导新救助方式

“我也想回家看看。”

捐衣捐食莫捐钱 昆明市救助站倡导新救助方式

桥下的生活环境很恶劣

昆明究竟有多少流浪乞讨人员?据昆明市救助站(以下简称救助站)统计:昆明的流浪乞讨人员在200余人左右。其中,除部分为乞讨人员外,多为靠拾荒为生的流浪人员。面对这群流浪乞讨人员,昆明市民通常的爱心表达方式就是捐现金,但救助站倡导学习上海等地的新方式——捐衣捐食但不要捐钱,最终促使他们返回家乡,减少城市流浪人群。

现场

桥洞常见流浪者身影

记者了解到,这些流浪拾荒人员以桥洞、涵洞为家,多数人卖废品赚的钱只够生活费,有的略有节余。

镜头一:记者昨天在位于官南大道福海立交桥下看到,6名流浪拾荒男子长期居住在桥下。他们四肢健全,年龄都是四五十岁,不仅备有生活用品,还有被子、衣服及简单家具,完全把这当成了家。

镜头二:朱闻森、杨亮两人除了偶尔在别处“安家”外,时常裹着铺盖睡在春城路转向国贸路的下春桥桥下。他俩都是双脚残疾,行动不便,靠捡垃圾为生。

镜头三:贵昆路3公里处高架桥下的行人斑马线交通安全岛上,住着5名流浪人员,4男1女。本来安全岛是供行人在此等候信号灯的,结果成了他们堆放废品和铺盖的地方。

镜头四:昆明实施拆临拆围后,圆通山一窝羊风景秀丽的山林,却成了四五名捡垃圾的流浪男子的家(见本报上周相关报道)。

镜头五:去年,还有一名捡垃圾的流浪人员居然睡进盘龙江下水道,最后在许多热心市民帮助之下,被送回了重庆老家。

流浪汉一来卫生难搞了

在福海立交桥下,环卫工杨大妈说:“这些人一天就会制造出很多垃圾,自己捡些垃圾回来不说,还得让我们打扫。” 记者前去一看真是脏乱不堪,垃圾东一堆西一堆,桥柱下更是被垃圾围了几层,原本茂密的草地已经被践踏得寸草不生,只剩一片光秃秃的黄土。

采访时,记者发现凡是流浪人员睡的桥洞或其他地方环境卫生无一不是很差。

问题

骗助让救助人员很棘手

流浪人员不愿意受助,究竟想要干啥?救助站副站长李刚说:“虽然他们各有各的需求,可索要现金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李刚说,从2003年至今8年里,他们接触到大量的重复求助、赖助(赖在救助站生活而不想离开),以及骗取回家路费的人员。这些现象在全国其他救助站也一样碰到过,并且仍然在增加,而甄别难、核实难、管理难和处理难,令救助人员感到非常棘手。

救助站站长李金留说:“目前,到各地救助站轮番骗取救助的人员激增,职业跑站(在多个城市救助站之间来回流动)队伍正在形成,这些骗助的职业受助人,使有限的救助资源受到了极大浪费。”

危重病人无法及时救治

据李刚介绍,群众举报或警方执行公务中,发现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和精神病患者都转送救助站,结果一是延误治疗时机;二是救助站一时无法查清乞讨人员身份,等查清身份,既增加了工作难度,又延误了治疗时机;三是长期以往不仅大家都不愿主动救助这些人员,也造成了这些人员对救助站有抵触情绪,不愿走进救助站受助。

李金留介绍,按照规定,求助人员应当如实提供本人姓名、年龄、性别、居民身份证或能够证明身份的其他证件,本人户口所在地、住所地。而在实际情况中,他们每年救助万余人次中,能提供有效证件的才200余人。

创新

推行亲朋式救助

针对拒绝救助流浪人员,救助站推出“亲朋式救助”新型救助模式,就是要求救助人员把救助对象当做自己的亲戚、朋友来对待。具体步骤为亲朋式劝导、亲朋式救助、亲朋式管理、亲朋式庇护、亲朋式护送,突出救助的人性化。

李刚解释说,就是要把流浪人员真正当亲戚、当朋友来对待,耐心地劝说,解除流浪人员的心理负担,缩短与他们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有回家的感觉,安心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疏导他们的心理,抚慰他们的心灵;在护送流浪人员回家途中,救助人员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要像护送亲戚、朋友一样,将他们安全护送到家,真正减少昆明的流浪人员数量。

建议捐衣捐食不捐钱

李刚坦言:“相对全国其他城市,昆明的流浪人员最多。”他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昆明四季如春,气候宜人;二是昆明的市民很善良,在大街上见着流浪人员乞讨求助,就慷慨解囊。“其实流浪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比如需要购买锅碗瓢盆、炉子等,市民如果踊跃现金资助,就会助长流浪人员‘定居’昆明,令昆明的流浪人员越来越多。”

据李刚介绍,他曾考察过上海,那里的市民已经养成习惯,对确实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市民只会捐赠衣服和食物,很少有人直接捐钱。

根据长年对流浪人员的了解,李刚建议广大市民改变传统关爱方式,借鉴上海市民的做法,针对无着落的流浪人员多捐衣物和食品,不要捐赠现金。

声音

救助站

流浪者9成不愿接受救助

近年来,每逢雨季、寒潮来临,救助站会同公安等相关部门到现场救助。救助站李刚副站长说:“我们每次出动救助,发现他们都抱着‘回到老家小县城干什么,在大城市骨头都可以多啃几根’的想法,以至真正愿意接受救助的仅仅只占1成,9成都不愿意接受救助。”据李刚介绍,工作人员提出要救助,很多人不仅不听劝阻,还辱骂工作人员。2010年,共救助各类求助人员达12000余人次。

市民

多数人觉得捐钱更直接

曾被昆明评为“十大好人”的张女士,每每看到媒体报道哪里有流浪人员需要帮助,不仅捐赠衣服、食品、营养品,还捐钱。接触的流浪人员多了,她感到这些人也越来越难“伺候”:“他们要求衣服是新的,给钱少了还看不上。”

记者了解到,愿意捐钱的市民,都觉得这种方式更方便。去年冬天,一位女士听说南二环下面住着几名流浪人员,就开着车去送衣服,她告诉记者:“兜了几大圈,好容易找到他们的住处,这些衣服、食品等又多又重,不如直接捐点钱好。”

不过,也有持反对意见的市民。市民毛先生认为:“其实给点吃的用的就可以了,给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他们自己要努力,不能好吃懒做,给钱弄不好还会被他们钻着空子。”

流浪人员

不愿意受助是嫌没钱拿

在福海立交下,一名流浪男子看见记者就说:“你们来采访我们干什么?”

记者问他们为何不去救助站,来自陕西的李鸿力不屑地说:“去救助站干什么?又没有钱拿。”记者忙问:“难道你们在这里就有钱拿?”他兴奋地说:“是呢嘛,我在这边烧点铜线卖5块钱一两呢。”

原来,他把捡来的旧电线在火上烧去外面的塑料皮,一小卷一小卷地捆在一旁,已经收集起三四公斤了,可以卖一百多两百块。李鸿力还告诉记者,自己多次拒绝救助站帮他出回家的路费,原因很简单:“我回家么,在家里要有钱呢噻。”

来自嵩明的吴元怀和来自东川的杨文财也都说,与其回家赚不到钱,不如在昆明捡垃圾,住在桥下面,旁边加油站、商店的人还经常送饭、送菜甚至送钱给他们,虽然不多,但吃饱还是没有问题的,而救助站也多次来帮他们,都被他们拒绝了。

来源:春城晚报 (记者 周平洋 实习生 唐静 张磊) 编辑:杨鑫 许银娟


新闻热搜
 
商讯
专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详细

各地新闻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目前,粮食仍是我国多数种粮农民收入的重要  第三,实现粮食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聂振邦: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粮食产需区域不平衡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 详细
点击排行
  国家统计局公布新房价统计调查方案
国家粮食局:粮食安全有保障 价格总体稳定
 
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