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保护篇:守护西藏碧水蓝天
投巨资保西藏的碧水蓝天
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提出用5个五年规划的时间,投入资金155亿元,实施10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这是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之后,国家在青藏高原地区实施的又一项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促进西藏各类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维护生态功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厅长张永泽说,国务院通过《规划》,安排大量资金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正是出于对西藏生态环境重要性和脆弱性的考虑,更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张永泽说,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西藏出现草地退化、冰川退缩、冻土消融加速等生态问题。旅游、藏医药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有较高的依赖度,也给生态保护带来更大挑战。
资料图片:2009年1月14日,两位外国游客在西藏卡若拉冰川前合影。卡若拉冰川位于西藏浪卡子县和江孜县交界处,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巨大的冰川从山顶一直延伸至路边,寒气迫人,游人触手可及。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按照《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共包括五项工程:天然草地保护工程,实施退牧还草和鼠虫毒草害治理;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基本建成全区森林防火及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因地制宜开展森林火烧迹地更新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重要湿地保护工程,全面实施湿地保护工程,恢复湿地植被;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工程,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沼气、太阳能等工程,优化区域电网和农村电源建设,基本实现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
按照《规划》目标,到2015年,全区30%的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25%的草原鼠害将得到治理;农村传统能源替代率将达到60%;重点区域30%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和20%的水力侵蚀面积将得到治理;大江大河源头区、重要湖泊、湿地、河谷区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受损状况基本得到遏制。到2030年,自治区的退化草地和草原鼠害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幅度提高,大江大河源头区、重要湖泊、湿地、河谷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农村传统能源替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