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闻饭香不见烟――山南地区农牧区沼气建设纪实
时近中午,正值农家生火做饭的时候。当记者沿着宽广的水泥路,走进乃东县昌珠镇门中岗村时,却不见往日的袅袅炊烟。村民们形象地说:“过去做饭满屋烟,满面灰尘泪不干;如今做饭拧开关,只闻饭香不见烟。”
资料图片: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一位村民正用沼气烧水(2008年12月15日摄)。
山南地区大力普及的农村沼气带给门中岗村的变化很多。村民们说,村里搞种养的多了,但家家院落整洁卫生;做饭烧沼气,没人再砍柴烧火了;用沼渣、沼液种植的瓜菜香又甜,还能卖上好价钱……
巨大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门中岗村。在山南地区广大农牧区, 2006年至2009年,沼气建设投资已达11701.33万元,全地区已有2.8万余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占农牧区总户数的41%。
门中岗村村民洛桑是沼气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当地政府资助他建成了沼气池和蔬菜大棚,使他家每年节约燃料费1000多元,而蔬菜大棚每年又能增收500多元……说起沼气的好处,这位年过半百的农民兴奋不已。
沼气使用优化了农牧区的能源结构,增加了群众收入。目前,山南地区已有41%的农户使用沼气,据估算一年可节约薪柴消耗4.01万吨。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00立方米,基本能满足沼气用户生活所需。沼液、沼渣的利用能使农作物产量提高10%至20%。
沼气使用改善了农牧区生态环境。据测算,一口沼气池每年替代薪柴2000公斤,能使3.5亩林地得到有效保护,减少水土流失4.5吨。目前,山南地区现有沼气一年可使9.8万亩林地得到保护,减少水土流失12.6万吨。
随着沼气的推广,农牧民积极探索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摸索着走出了一条以沼促种养、以种养促沼的良性循环发展路子。记者在贡嘎县甲竹林镇采访时,看到甲竹林居委会居民阿曲利用院子面积大的优势,在院内修建了“四位一体”沼气池,在温室大棚里的沼气池上面修建了猪圈和厕所,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阿曲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沼气工程对我们普通农牧民来说,真是一项生态工程、温暖工程、富民工程。沼气给我们的村庄带来的变化太大了。”
为有效解决农牧区沼气建设技术工短缺的问题,山南地区农牧部门积极组织考察团赴其他地市县学习,借鉴成功做法和经验,在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多种适合高原气候和不同原料需求的农牧区沼气建设的同时,采取引进技术工和培养当地农牧民技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当地沼气建设技工、组建农牧民施工队,走出了一条从学习观摩到自主建设的路子,农牧民技工队伍得到发展壮大。
“目前,我地区已有2201名农牧民群众接受了各类沼气建设技术培训,其中获得资格证书的技工326人;培植当地农牧民施工队伍36家,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8.4万人就业。”山南地区农牧局局长丹增告诉记者,农牧民因为沼气建设受益匪浅。
清洁能源在雪域高原广泛应用
到“十二五”时期,山南地区将实现各县基本普及沼气建设的目标。同时,在有条件的乡镇逐步示范推广中小规模禽类养殖沼气工程、生态校园沼气工程和农牧区沼气网点建设,逐步建立各级农牧区沼气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区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小小沼气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梁军 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