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潜与黄申芗关系密切,因为他们不仅是同乡,而且又同一军籍,同是陆军学堂的学兵,加上意气相投,两人情同手足。向海潜虽然十分自负,但对黄很敬重,无不言所计从。1909年春,孙武从日本归来,邀约黄申芗在汉口华景街一家酒楼见面,极力动员黄申芗加入共进会。黄申芗当时正苦于和在海外的革命党人不通声气,欣然同意。归来后,便找到他所联络的各团体负责人,商量归并,加入共进会,向海潜率先响应。由于各团体的加入,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共进会成立东京之初,只是一个空架子,从这以后,才有了群众基础,有了实力。也就是从这以后,共进会组织才第一次进入湖北新军的兵营。
1910年春,长沙发生了数千饥民的闹米风潮,黄申芗应湖南焦达峰之约,打算趁机在湘鄂两省同时起事。后因湘乱已平,焦达峰中止了起义计划,黄申芗得信后也按兵不动。不料起义计划被清廷侦知,黄申芗遭通缉,被迫逃到上海避难。黄离开武汉以后,向海潜即自行其是。
武昌起义前,向海潜负责与炮队联络。起义后,他率领民军攻打汉口,火烧华景街,为武昌起义的胜利立下了战功。湖北都督府成立,他任参谋。有的文章说,他曾任过武昌卫戍司令。当时是否设立过这一职务,无法考证。此时,他对会党的联络仍不放松。阳夏战争吃紧时,他曾以参谋名义赴湖南,联络会党援鄂。南北议和期间,孙武成立民社,创办《民声报》,公开与同盟会和南京临时政府对抗。向对孙武的骄横跋扈、党同伐异本来就不满,现在孙竟改变革命立场,投向袁世凯,这令向海潜更加痛恨。1912年2月17日的倒孙事件,他本人和他的群英会起了主导作用,并由他开第一枪,群英会的标志成为事变中的通行证。群英会事变以后,黄申芗去日本留学,他也离开武汉去了上海。
1913年3月25日,宋教仁被刺,引发了二次革命。7月22日,孙中山在沪发表讨袁通电。8月8日任命向海潜为江苏讨袁军副参谋长(临时总司令为何海鸣、参谋长为王宪章),率领一支部队镇守江阴。袁世凯对向十分忌恨,曾赏银10万元捉拿他。袁军猛攻江阴城,讨袁军处于敌众我寡之劣势,军事失利,人员伤亡惨重。部下建议他弃城救人,保存实力,向海潜说:“人在城在,人亡城亡。即使我被打得只剩下一兵一卒,也绝不弃城逃走!”孙中山闻讯后,急忙电令向海潜撤退,并对在场人员说:“我宁失江阴一城,绝不可失向海潜一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他流亡日本,不久即加入了中华革命党。他曾和黄申芗一起拜见过孙中山。如《孙中山在日本活动秘录(1913.8——1916.4)——日本外务省档案》:“晚七时四十分(1913年12月1日),黄申芗、向海潜、郑林双、丁仁杰、何仲良一起来访,议事,九时三十分离去。本日下午二时二十分,夏述痕、凌钺来访,议事,晚九时三十分离去。下午四时四十分,陈其美来访,五时十分戴天仇(戴季陶)来访,一起议事……”孙中山虽比向海潜年长许多,却按洪门规矩称向海潜为向大哥,因为孙中山早年曾参加过海外洪门组织致公堂。
1915年回国后,向海潜继续参加了一系列反对袁世凯和反对段芝贵、王占元对湖北人员残酷统治的斗争。由于向海潜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所以在反对段、王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据辛亥革命老人卢智泉回忆:“……同志们举熊先生(熊晋槐)为讨袁军总司令,以谋继起。同志们身上都带有三角形的药水刀子,对反动派的走狗,哪里遇到就在哪里跟他们干。革命同志把反动派的走狗往租界上拉,他们把革命同志往华界拖。就这样,侦缉老爷们被党人弄死了不少:熊先生家里就弄死了三个;卢志泉勒死了陈捷三;向海潜、马骥云、吕丹书等杀死了走狗几十个。工程营发难有功的程正瀛,堕落成为王占元的特务,也就是在这个斗争中被党人拉到租界,装入麻布袋沉之长江的。经过党人这种坚决的斗争,王占元的稽查长周三毛甘愿两不相犯。至袁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释放政治犯,反袁斗争始告一段落。”
1917年,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解散国会,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他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抗击北洋军阀段祺瑞的军事进攻。孙中山任命向海潜为护法军政府军事委员,以后又任命向海潜为大元帅府援鄂第二混成旅旅长、湘鄂联军总指挥、湘军援鄂鄂省自治军左翼总指挥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