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莫言诺贝尔奖“背后的功臣”:各国译者功不可没

2012-10-24 17:35: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莫言诺贝尔奖“背后的功臣”:各国译者功不可没

10月1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从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莫言自称仿佛经历一场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廖攀摄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瑞典翻译家陈安娜成为中国网友关注焦点。不少网友在狂欢的同时,对陈安娜表达感谢,称“译者功不可没”。此外,莫言作品的英文翻译葛浩文,被认为对其作品的世界影响力居功甚大。莫言作品的其他国家译者,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

瑞典译者陈安娜是中国媳妇

被称为“莫言得奖背后最重要的外国女人”

今年8月,莫言曾透露,他在瑞典出版了三本书:《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译者均为陈安娜。陈安娜这个名字,开始为中国网友熟知。莫言获奖后,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格隆曾表示,莫言的作品在被翻译成瑞典文时,确保了原汁原味。

陈安娜在瑞典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奖后,在微博上发了两个表情,一个太阳和一只蛋糕,以祝贺莫言的获奖和晒心情的美好,这条微博引起了近5000条转发。许多中国网友热情地赞美陈安娜,称她是莫言背后的“无冕之冠”,不少人将她戏称为“莫言得奖背后最重要的外国女人”。对此,陈安娜表示:“谢谢大家!请别忘记,莫言有很多译者,文学院也看了不同语言的版本:英文、法文、德文等。大家都一起高兴!”

据了解,陈安娜是诺奖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学生,上世纪80年代,她嫁给了来自中国的翻译家万之(原名陈迈平),并随夫取了个中国姓氏。她翻译的第一部莫言的小说是《红高粱家族》。在过去的20年中,陈安娜翻译了20部中文小说,包括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等,并获得过瑞典学院的“翻译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评论家谭五昌认为,没有优秀的翻译家把作家作品翻译成外文,很可能影响到作品在国外的传播性和影响力。“如果莫言文学作品的翻译不是很好的话,也很难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有网友认为“莫言获奖的最大功臣应该是陈安娜,没有她对语言的独到理解和完整还原,何以让这个‘以欧洲语系为主的奖项’收入囊中。”

针对外界的褒奖,陈安娜谦虚回应称,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研究一个作家的时候会收集各种译本,如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等,在看过以后才会开始讨论。“所以不能说没有我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这样的说法对其他翻译家不公平。”

英国译者葛浩文: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

年逾古稀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被中美媒体称为“莫言唯一首席接生婆”。他出生于1939年,20世纪60年代服役期间在台湾学习汉语,后获得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数十年来,他已将莫言的十多部作品介绍给英语读者。有评论称,没有他把莫言的多部小说翻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深入西方,他对莫言作品的世界影响力居功至伟。

葛浩文第一次读到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时,“冲动得不能自已”。试译了八个章节后,稿件被出版社以可观的数字买下。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葛浩文曾表示:我真心喜欢莫言的所有小说,并对翻译它们乐在其中。“喜欢他们的原因各式各样。比如,《酒国》可能是我读过的中国小说中在创作手法方面最有想象力、最为丰富复杂的作品;《生死疲劳》堪称才华横溢的长篇寓言;《檀香刑》,正如作者所希望的,极富音乐之美……我正在翻译《蛙》,有机会我会去翻译一些他较为早期的作品。”

葛浩文认为,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莫言更有“历史感”。不论是太平天国还是文革题材,他拿捏历史的角度最为得心应手。“他的作品,时常会让人想到狄更斯:他们的作品都是围绕着一个鲜明道义核心的鸿篇巨制,大胆、浓烈、意象化而又强有力。”

在葛浩文看来,莫言的作品在世界各国都有很多才华出众的翻译,日本、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尤为突出,译者们为树立他的国际声誉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在推动和资助文学翻译方面的确是落后了,理应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他说。

对于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痴迷,葛浩文表示不能理解。“我对这个奖本身没有什么看法”,他说,“这这只是一个关于某位作家(或诗人)作品的奖项”。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莫言 陈安娜 译者 诺贝尔奖 酒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宠物化身偷窥狂"监视"主人

揭秘加纳的“女巫集中营”